瑜珈對遺傳學的影響

為什麼擁有相同遺傳基因的家人,卻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生理及健康狀況呢?專精於焦慮症、憂鬱症和複雜性創傷症候群的資深心理治療師、戲劇治療師、阿育吠陀治療師及瑜珈療癒師 Kathryn Templeton 分享了她以下的故事與觀點。 ----------------------------------------------------------- 1999 年,我的父親罹患了晚期的阿滋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他和我會一起散步,並會對我說:「我知道我愛你,親愛的……我只是不知道你的名字。」我們會笑著對望彼此。 我會對他說:「沒關係,爸爸。所有的水手都對我這麼說,不用擔心!」我們會再次一同笑著。 這就是阿滋海默症的運作方式,情感或感覺仍然存在,但言語表達的能力會被削弱或抹去。看著父親逐漸解構的樣子是令人感到心碎的。 他過世的時候我們都在場,我在他的臨終關懷室裡住了一晚,並試圖配合著他的呼吸模式。這是我於 1980 年代在愛滋病臨終安養院工作時學習到的東西,我們被告知,當一個人垂死時,他們通常會以一種稱為 “喟嘆式呼吸” 的方式呼吸,在吸氣和呼氣間會出現長時間的停頓。 這是一個難以搭配的呼吸模式,也經常會引發情緒。然而,與某人一同呼吸就像是一面親密的鏡子,相關理論認為,如果某人失去知覺,他們可能會因為呼吸反映給他們的而感到支持。這就是那一刻我們的共同點,是我在父親過世時能夠與他同行的方式。 父親過世後,我完全沉迷於呼吸的探索之中,我開始搜索有關呼吸技巧的資訊,並在瑜珈中找到了它們。我從呼吸練習開始,然後是體式,最後是靜觀冥想。 我對呼吸練習和瑜珈的研究使我學習了阿育吠陀,這是瑜珈精神練習的醫學分支,這些學習也讓我對西方心理學和阿育吠陀醫學間的相似之處感到震驚。 根據阿育吠陀,身體、情感和行為印記 (Samskaras) 會代代相傳。在西方醫學中,這些印記被稱為 “關聯性神經路徑 (Linked neural pathways)” ,是由重複性的行為或事件,或強烈的行為或事件而產生。 行為傾向也是一種透過代代相傳的無意識經驗,它會伴隨世代的基因、飲食、環境因素和文化創傷,將此類習慣性的行為 “遺傳” 給我們,但並非所有的 行為印記都是問題。事實上,許多都是健康和有用的,例如我們對各種疾病的固有免疫力,便來自於脫氧核糖核酸 (DNA)、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