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2的文章

筋膜的厚度與柔軟度有關嗎?

圖片
柔軟度一直以來都是許多人關注的議題,不過影響柔軟度的因素眾多,我們很難只從單一面向來斷定一個人柔軟度狀況為何。 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運動醫學專家 Jan Wilke 及他的研究夥伴,曾在 2019 年發表了一篇關於 「筋膜厚度」 、 「老化」 及 「柔軟度」 的研究。文中提到,有研究顯示慢性疼痛患者的 「筋膜厚度增加」 與 「關節可動範圍降低」 間具有關聯性,僵硬的筋膜結構會直接限制關節的靈活度。 Jan Wilke 的研究則發現,在年輕的受試者中,腹壁筋膜厚度與脊椎伸展靈活度呈現負相關,即結締組織含量較多的受試者,其柔軟度性較低。由於較高的結締組織厚度意味著具有更高的 「剛性」 ,因此柔軟性的不足可能是由筋膜增厚所引起的。 在年長的受試者身上,也顯示了部分類似的結果。研究者指出,在沒有機械負荷(運動或阻力訓練等)的情況下(如年長者等活動較少的人),筋膜組織會變得更加粘稠,使筋膜層間的滑動受到限制(Cowman et al. 2015)。因此可以假設,高濃度的粘性物質使得年長者的筋膜厚度增加,導致柔軟度下降。 此研究的結果顯示, 「特定區域」 的筋膜厚度對於年長和年輕族群的柔軟度間存在顯著差異;同時也顯示筋膜橫截面積(厚度)可能對關節靈活度產生影響,而這可能可以從 「組織剛性」 和 「流體特性」 共同來進行解釋。 正如我前面所言,影響柔軟度的因素眾多,我們很難從單一現象來判定原因為何。不過,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具較高機械力負荷的運動,確實可以提升筋膜的流體特性,不至於讓它變得濃稠、僵硬。 對於瑜珈練習者而言,這也是一個相當好的提醒。雖然瑜珈練習提供了大量的伸展活動,但是否具備足夠的機械力負荷,可能還需要好好思考和探討。另外,筋膜訓練也能減少筋膜厚度的不正常增加,維持筋膜 「剛性」 與 「彈性」 的平衡,讓身體不至於太過柔軟或太過僵硬。 我經常告訴人們,不管是柔軟度、強度、壓力負荷……等訓練,都應該維持在 「甜蜜區」 內,意即不會過多,不會過少;同時應該盡可能多樣化,涵蓋各種形態,避免日復一日地重複相同動作模式和形態,這樣才能更全面地提升筋膜健康,改善身心的機能。 【相關閱讀】 📖 《愈動愈成功》 https://bit.ly/3ujBNKc 【推薦課程】 🧘‍♀️ 克里帕魯(Kripalu)瑜珈療癒工作...

在瑜珈中看見內在自我

圖片
  「內在自我是外顯行為的驅使者。」 每一天我們在生活中,展現出難以數計的各樣行為,背後都有一種心理欲望或需求在驅使著我們,但有時這些需求卻是來自於過去的傷痛和迷思所造成,以致於我們遭受制約,日復一日地重複相同行為而不自知。 有時,這些行為在社會價值觀中是被 「讚許」 的,譬如:辛勤地工作、賣力地練習瑜珈……等。享譽全球的加拿大創傷及成癮專家 Gabor Maté 醫師就曾分享,他在過去的某段時間裡,每年都花費數千加幣(幾萬台幣)購買古典音樂唱片,並長年地犧牲自我瘋狂地工作,而這兩種成癮行為,卻偽裝成對於 「審美」 的激情,以及 「為人類服務」 的美德。 在這些行為過後,他並沒有獲得滿足與自適,反而感覺心越來越冰冷,消耗了自我,也對於家人的控制欲、批判越加嚴重。當然,就如同 Maté 醫師所言,並非有類似的行為就代表了成癮或創傷尚未化解,主要的關鍵在於主導權在誰手上?是人本身主導,還是行為?人可以支配熱情,但過於激烈的熱情若無法支配,那就是一種成癮。 若從瑜珈的觀點來詮釋,人的妄念及被遮蔽的內在自我,會讓人們不斷地重複相同行為,而這些行為不但無法讓一個人真正感到安適,反而使內在的空虛與日遽增,直接或間接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 我曾經聽聞過一位瑜珈練習者,因不斷參加各式各樣的課程與研習,而造成經濟上的拮据,而瑜珈的修習也沒有改善他的身心健康,最後他反而身心嚴重崩解,產生了健康上的問題。從外顯的表象看來,可能會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充滿上進心、樂於學習的積極表現,但背後卻可能是因缺乏自我價值和認同感所呈現出來的成癮行為。 瑜珈練習可以協助我們洞悉自我,看見內在真實的自我,但如果我們在過程中忽略了 「覺知」 及 「探索」 自我的這項重要工作,就可能會淪為被 「無明」 所支配的奴隸。因此,在練習和生活中,我時常會在採取下一步的行動之前,先觀察是否有任何的念頭及感受出現,是否有任何非理性或必要的內在驅力支配著自己,例如:擔心他人的看法、害怕跟他人不一樣、這樣做代表厲害、那樣做代表差勁......等。 如何安住在自我的練習與生活中,一向是眾人渴求的一種狀態。它是可以達到的,甚至可以說那是一種人人都能夠獲得的普遍體驗,其中一個重點在於我們是否能先擁有足夠的覺知力,是否能夠看見內在真實的自己,看見自己的害怕與擔憂,看見自己的潛能與掌控力,不讓內在驅力反客為主來支配我們。 當我...

語言的力量

圖片
  前幾天收到老師寄來要我們研讀的文章,是幾位學者發表在美國《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 期刊上的研究,主要在探討 「薦髂關節」 疼痛的議題。其中提到將薦髂關節運動功能障礙與薦髂關節疼痛視為因果關係的推斷,已於過去 10 多年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質疑。 研究人員指出,確實有些數據顯示薦髂關節內部和周圍的傷害性活動,會顯著觸發薦髂關節相關的疼痛,但這種損傷並不是導致疼痛的唯一原因。事實上,來自關節周圍結構的損傷似乎只代表了複雜疼痛體驗的一部分。 其實,早已有許多研究發現,疼痛並非只與身體損傷有關,尤其大部分的持續性(慢性)疼痛更是與組織損傷無明顯的關連,而是與神經系統的過度敏感更有關係。意思是說,人會持續感到疼痛是因為神經系統過度敏感化,以致於微小(無傷害性)的刺激,都會引起神經系統的劇烈反應,而讓人感到疼痛。 研究人員在文章中特別提到,健康照護及醫療人員應該要 「謹言慎行」 ,避免傳遞人是 「脆弱」 的訊息,舉凡 「有骨盆疼痛是因為核心力量不足」 、 「你的骨盆不穩定」 、 「你的骨盆狀況不適合做……」 等都是具有脆弱暗示的語言,而這可能會成為觸發疼痛或導致疼痛加劇的因子。 我個人在十多年的教學歷程中,也已不知聽過多少次, 「我會腰酸背痛是因為核心無力」 、 「我會感到疼痛是因為脊椎不好」 、 「我的膝蓋很不好,所以不能運動太多」 等類似的話語,而他們會有這樣的認知,幾乎都是來自於網路資訊、醫療人員、體適能教練及瑜珈老師們傳遞出來的訊息。 曾經有一位學員告訴我,他的疼痛是因為身體某部位緊縮所造成的,這句話是某位老師親口告訴他的,而他也非常強烈地認定那就是他的疼痛主因。然而,從姿態評估及動作檢測看來,學員認定緊繃的部位卻是過度延長,活動範圍過大及不穩定的,但他卻始終相信必須更加延展該部位,才能化解緊繃和疼痛感。 由此,我們就可以看見語言訊息會如何強大地影響一個人。大家一定聽聞過,言語霸凌可能會使人陷入憂鬱的困境,這也是顯示語言強大力量的常見例子。不當的言語可能會扼殺一個人的生活,也可能會成為傷痛復原的阻力,而積極的語言則可以成為療癒和復原的助力。 正因為如此,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相當重視語言的傳遞,避免傳達單一因果關係的訊息,以及帶有破碎、損壞意涵的言語,因為那都無助於人從身心困境中復原,更有可能會造成其他不良的影響。 ...

瑜珈練習應該回歸於本質

圖片
多數人練習瑜珈的初衷,應該都是為了改善身心的健康,但你可曾發現自己或友人的練習,已逐漸偏離了當初的想望,轉而朝向 「解鎖」 不同的體位法邁進? 我自己也曾經歷過那樣的階段,以為能完成越具挑戰的體位法,就代表自己的瑜珈練習越精進,當時我同樣也帶領著學生往同樣的方向前進。在此,我要向曾經被我那樣影響的學員們致歉,因為當時我的瑜珈練習和教學已經偏離了本質。 雖然說身體素質的提升對於健康有所幫助,但當我恢復理性重新檢視過往的練習和諸多的體位法後,發現自己其實是被體位法的外貌衝昏了頭,因為那些體位法真的是太酷炫、太令人感到驚奇了。然而,在許多體位法的背後,卻充斥著許多違反人體生物力學、解剖學、筋膜學,甚至是危害心理健康的問題。 我相信許多老師和學員都曾因為練習而受傷,包含我自己也是。可能有很多人會認為是因為自己身體某些肌肉不夠強壯(如核心),或是動作時沒有掌握好要點,才會招致受傷,但請你相信很多時候並非如此,問題不在於你,而是在於那些體位法。 如果一個人要促進健康,理應要著眼於需要處理和改善的部分,而不是盲目地練習體位法,或往更具挑戰的體位法前進。舉例來說,若是一個人希望能改善失眠困擾,應該要針對神經系統的調節,或是心理因素的探索及改善來進行練習,但很遺憾地,市面上許多瑜珈課程並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人的健康為什麼會出現問題?很多時候其實是身心的基本功能低下或喪失所造成,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和練習的,是要想辦法讓自己回歸於本質,而複雜和高挑戰的體位法練習,並無法協助我們重建身心的基本能力。 舉凡來說,建立自我的安全感、與身體建立連結、感知和表達身體感覺與情緒、讓神經系統穩定協調運作、減少非理性信念的產生、接納和關懷自己……等,都是人真正需要的本質能力,如果我們能將瑜珈練習與本質能力的提升緊密結合,它會是一項強而有力的工具。 很多令人敬重的瑜珈先進們不斷地在提醒我們,瑜珈是一種關於本質回歸的練習;瑜珈的經典也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們,必須要練習那些 「驚人」 的體位法才能獲得身心平衡,但有時我們會錯把那樣的練習稱之為 「苦行」 ,不過那已經偏離了瑜珈的本質,不是嗎? 【推薦課程】 🧘‍♀️ 克里帕魯(Kripalu)瑜珈療癒工作坊:從體現體驗培養深度覺知 https://bit.ly/3w0qx67 🧘‍♀️ Pain Care Aware《疼痛照護瑜珈》團體引導師...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

圖片
這是一本我會推薦給每一個人的書,因為書中揭露了許多身處於現今社會中的人們所遭遇的真實情況(你可能也早已身陷於其中而不自知),不但能引領我們看見自己身上隱晦不彰的一面,也能協助我們探尋真正的療癒及和解之道。 作者剛開始的一段話就深深撼動了我的心,他說: 「有太多靈性領導者和認知行為心理學家,堅持我們可以也應該消除不愉快的感覺,並表示我們走錯了方向。」 不知正在閱讀文章的你,是否也曾這樣想過? 但事實上,這是個不切實際,也不會存在的 「理想」 。不愉快和痛苦的感受是讓我們能更健康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體驗,如果我們不斷地想要消除它們或逃避它們,只會招致更多的痛苦。蘇格蘭精神病理學家 R. D. Laing 說過的一段話,或許值得我們細細玩味,這段話是這樣說的: 「我們能夠避開的唯一一種痛苦,就是不再嘗試避開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 回到書中的主軸,作者提到我們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遭受過傷害,但有時我們卻會把某些傷害曲解成「愛」,不論是被害者,或者是傷害施加者,都可能會如此認為,尤其是在父母對於子女的教養之中。 曾經我在與朋友探討類似的議題時,他提到了自己年幼時遭遇的不白之冤,父母在沒有釐清事情經過的情況下,便嚴厲地處罰了他,並表示這樣的舉動是出自於關愛,是為了保護及教導他,讓他不致在未來的生活中犯下大錯。但父母確實是誤會了他,犯了錯不是嗎? 然而,我的朋友在與我討論的當下,雖然表示自己確實受到不合理的對待,且至今仍耿耿於懷,但卻又難以接受父母會犯錯及傷害他的事實,而在心中的 「愛」 與 「傷害」 間持續衝突、掙扎著。 其實,我們並不是要否認父母對於子女的愛,但有時候他們的確會犯錯,因為他們也是人,也會有各式各樣的情緒和狀況。而作者筆下的 「怪罪」 ,並不是要我們真的去責備父母或他人,而是要讓自己內在的衝突和情緒找到一個適切的出口,使情緒和受創的心靈能走過完整的復原歷程,讓我們得以擺脫未化解的創傷所帶來的痛苦。 在年幼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合理化父母或照顧者的行為舉止,無法 「怪罪」 及 「為自己挺身而出」 ,常常會致使我們將這些事情歸咎成是自己的錯,讓自己在現實與合理化的認知中痛苦地衝突著,使我們在壓抑的情緒中生活,進而衍生出許多不健康的行為和人際相處模式,並在我們長大成人後,持續地在背後驅使及控制著我們。 我在自己的身上,也時常看見未化解傷害遺留下來的殘餘,...

2022 Pain Care Aware《疼痛照護瑜珈》團體引導師 - 認證課程(Level 2)

圖片
加拿大 Pain Care Aware (PCA,官方網站: https://paincareaware.com/ ) 《疼痛照護瑜珈》 認證課程為國際疼痛照護權威 Neil Pearson 老師,結合當代疼痛科學與瑜珈療癒技巧,發展出的一套獨特疼痛照護課程,協助健康照護從業人員了解疼痛機制、持續性(慢性)疼痛、常見的疼痛體驗,以及如何將瑜珈療癒的觀點和方法整合應用到持續性疼痛遭遇者身上。 團體引導師認證課程(Level 2)將以如何帶領疼痛知情(Pain-Informed)團體課程為主要學習目標,整合基礎課程(Level 1)所學的知識和技巧,運用於團體教學之中。課程中將包含: 富有同情心的教學 、 PCA引導語的運用 、 如何營造安全無恐懼的氛圍 、 團體課程的進行原則 ,以及 實務教學練習與討論 等部分,以協助培訓學員掌握團體教學的要點,並擁有實務教學的能力。 本課程為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IAYT)認可之專業發展繼續教育課程,亦可作為瑜珈聯盟(YA)繼續教育學分。完成本課程並通過測驗後,將可取得 50 小時(含 Level 1 時數)「PCA 疼痛照護團體引導師」認證。 【授課講師】 瑜珈療癒師 Yoga Therapist - Janus Tsai 蔡士傑 ( https://www.facebook.com/IAYTJT ) Janus 老師為 Pain Care Aware 亞洲地區首席培訓師,首位取得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 C-IAYT 認證的臺灣籍療癒師,同時也是美國 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瑜珈療癒學院 600 小時認證瑜珈療癒師;Warriors at Ease 創傷感知及適應瑜珈 Level 1 認證指導師;iRest Yoga Nidra Meditation 瑜珈睡眠冥想 Level 1 認證引導師;印度 Shri Kali Ashram 認證的 Tantra Yoga 高階導師。 具心理學學士及運動管理學碩士兩項學位,過去曾擁有十餘年的體適能及運動訓練指導經驗,並具有澳洲 Rehab Trainer 進階復健訓練師、丹麥 SMERTEVIDENSKAB.DK 疼痛療癒師、挪威 Redcord 神經肌肉重塑技術(Neurac 1)及進階運動訓練(Active Advance)國際認證訓練師等證照,也曾接受過解剖列...

瑜珈課中的安全與界限

圖片
前些日子,我跟幾位老師討論到課程中的 「安全感」 議題,聽起來每位老師都自有一套建立安全感的方式,不過我們仍需要注意,在想給予他人安全感時,會不會落入一廂情願的狀況,而造成了反效果。 很多老師認為, 「出手」 去觸碰學員、調整學員,是一件協助學員深化練習或提供安全感的好事,但身為老師的你,是否曾好好地了解過學員的感受?他們真的喜歡你的觸碰嗎? 「身體界限」 一直是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範疇中十分重視的一環,因為這牽涉到許許多多的層面。觸碰會提高某些訊息的輸入和神經運作,也可能引發創傷反應,或是有性騷擾的疑慮(這並不分同性或異性)。因此,如果瑜珈療癒師考慮進行肢體的觸碰,都會格外地留意,以增進某些效益,而非產生不安全和不適感。 普遍來說,許多老師似乎對於身體的界限太過輕忽,甚至以為學員喜歡老師觸碰或調整他們,但事實上,討厭老師觸碰的學員其實大有人在。未經允許及缺乏訓練的觸碰手法,經常會造成過度強烈的神經訊息輸入,而影響一個人身心的穩定度;若是對於身體的結構不夠了解,粗劣的調整手法更可能造成身體的損傷。 另一個很容易令人混淆的議題是,調整是為了讓動作更加深入。這可能不只是瑜珈老師經常存有的念頭,有些學員可能也有著同樣的想法。但是讓動作更為深入的目的為何?是為了做到某些體位法照片中的動作,還是它真的對健康有重大的效益呢? 例如,很多人在練習 「扭轉三角式」 時,經常被告知骨盆必須保持左右同高,並盡可能地加深脊椎扭轉的角度,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個違反身體功能運作的動作模式,可能會使下上身的筋膜張力失衡,或是導致脊椎關節的病變。 我很喜歡 《解剖列車》 作者湯瑪斯 ‧ 邁爾斯 (Thomas Myers) 所說的一句話: 「介入是兩個理智系統之間的⼀場對話。」 意思是說,即使是像徒手治療這類需要直接觸碰身體的方法,都需要不斷地彼此溝通和了解,並尊重對方的身心感受及身體。 我認為瑜珈課程中的安全感營造,並不是以老師單方面的想法和作為,或是以多數人的觀感為主,而是需要課堂中的所有人共同創造,只要其中一方逾越了界線,就可能讓整體的氛圍產生變化。 「安全」 與 「界限」 是一個很值得我們好好思索的議題,尤其在瑜珈這種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中更顯重要。如果你的身份是瑜珈老師,應該要好好了解這個部分,並促使整個群體一起創建出理想的氛圍;如果你是一位瑜珈學員,應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