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穩定感根植於你的肺、心臟和腸道
.png)
試著回想一下,當你感到迷惘的時候,充滿智慧的朋友也許會跟你: 「跟隨你的心」 ,而不是鼓勵你用頭腦思考。然而,這可能不只是一種非科學或充滿詩意的言論,因為越來越多新的科學證據顯示,明瞭自己是誰及自己想要什麼的 「自我意識」 ,確實不僅取決於你的大腦運作歷程,還取決於你內臟深處發生的事情。 我們時常會藉由改變身體的外觀及環境來改變自我狀態,但穩定的自我感覺必須來自於更為穩定的身體基礎來源,而我們的內部器官可能是這樣的來源之一。事實上,內臟器官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它們會盡可能地維持穩定、可預測的生理週期,心跳、呼吸和腸道收縮有規律地重複,以保持身體溫暖和進食,這被稱為生理上的 「體內平衡」 。 而這些生理活動都會涉及到周邊神經,以及對情緒深具影響的 「迷走神經」 ,並不斷地向中樞神經系統發送化學及電子訊號。研究發現中樞神經系統特定區域的活動會與心臟、呼吸和胃的波動同步,雖然來自外部環境的感覺時時刻刻都在出現、變化及消散,但大腦和內臟間的這種連結卻是一種生理上永久徵象。 你可以閉上眼睛、摀住耳朵、停止用嘴巴品嚐食物的滋味,但你無法切斷自己腸道的感覺。內臟是你唯一無法停止接收訊息的對象,也是從你出生到入土前會持續感知的唯一對象。因此,內臟器官是建立和保持你的自我意識之主要候選人。 過去十年間,研究人員針對這些推測進行了許多實驗。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活躍的第一人稱想法(例如,我應該去做…..。)與大腦皮質偵測心跳區域的強烈神經反應相關。另外,有研究發現當呼吸與身體不同步時,受試者的身體自我意識感會大大減弱,這顯示了呼吸會幫助人們感覺身體是屬於自己,也揭示了為什麼專注於呼吸的靜觀冥想者,能擁有更高程度的自我意識。 研究人員也認為有理由假設腸道有助於我們的自我意識,因為 「發自內心」 的感覺常常把我們原始的自我展示出來,揭示我們最深的恐懼和欲望。研究結果發現,當胃腸道更加活躍時,如更高的壓力、更高的溫度、胃酸分泌增加或大腸有更高的基本活動時,受試者對身體有更敏銳的自我感覺;當胃腸道沒有那麼活躍時,他們的身體自我意識感明顯變得更為模糊。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活躍的內臟器官和組織會活化迷走神經,以及其他將訊號從身體傳遞到大腦的周邊神經。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了解飲食失調和人格解體等疾病,由於腸道訊號既能調節食物攝取又能增強自我意識,因此腸胃道訊息的傳遞不良,可以解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