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癒後的持續性疼痛

根據統計,乳癌是在女性身上最常見的癌症,約有 73% 的乳癌患者獲得成功的治療,但其中 19.5-21.8% 的患者會經歷持續性(慢性)的中度至重度疼痛,而患有持續性疼痛的乳癌患者在心理健康、社會功能和活力方面的評估得分,比無疼痛的患者來得還要低。 雖然完成乳癌治療後的疼痛很常見,但根據資料顯示,這些疼痛經常被低估,所獲得的評估及治療不足。其中兩個可能特別相關的問題是,有些患者對於 「討論」 他們的症狀感到不舒服;有些患者則是不想分散醫生對癌症後續追蹤的注意力,而減少談論了其他的健康問題。 然而,乳癌患者的持續性疼痛跟所有疼痛相同,都是非常複雜的。科學家發現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都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層面。癌症治療對組織和神經的影響很大,治療結束後,其中一些影響可能會殘存在組織中。另外,也有許多乳癌患者也會接受荷爾蒙治療,並產生了關節疼痛的現象,以至於他們選擇停止了這類的治療。雖然這種關節疼痛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但已有部分研究證據顯示,雌性激素的缺乏可能會影響 「傷害覺」 的處理途徑(與疼痛有關)。 此外,心理因素也與疼痛有關,例如:焦慮、憂鬱、擔憂和痛苦。更具體來說,日常的疼痛會加劇乳癌患者對癌症復發的恐懼,並可能導致他們將 「正常」 的不適感歸類為乳癌相關的疼痛。 而社會因素則包含 「近端」 (如直接親密的關係)和 「遠端」 (如經濟和社會條件)兩部分。有研究發現,親密關係會影響一個人疼痛的程度(你必須明智選擇自己的對象),而低教育程度和低收入也與較高程度的疼痛有關。 對於以上所有因素造成的疼痛問題和影響,科學家發現 「疼痛科學教育」 具有潛在的強大作用。其中一個大眾需要學習的重要觀點是,疼痛是一種 「身體需要保護」 的警訊,而不是 「組織損傷」 或 「疾病」 的指標。意即疼痛代表我們在身、心或社會環境中偵測到危險,並不代表我們的身體必定患有疾病或損傷,如果我們能創造 「安全」 的狀態,疼痛就會大幅下降,甚至完成消失。 而透過瑜珈來進行疼痛照護,也是一個相當可行的方式。不過前提是,引導者必須擁有足夠的當代疼痛科學知識,才能發揮「疼痛科學教育」的潛力。對於身體與心理層面也必須能做出適切的引導,帶領乳癌患者以漸進的方式,創建出自己身體與內在的 「安全」 作為和狀態。 雖然 「疼痛照護瑜珈」 已在臺灣推行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但我想這需要更多的人們一起投入,讓更多人們能了解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