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4的文章

療癒自我的瑜珈旅程 (Ⅲ)

圖片
瑜珈對於自我的療癒力,從某個角度而言,是讓自己看見內心的恐懼,進而放下綑綁及耗竭身心的執念。 在印度學校待了幾週後,我逐漸熟悉了學院裡的每個人,也越來越能享受這種自由、無所為而為的瑜珈練習。打從我剛到學校的前幾天,就對長住於學校中練習的學長、姐們充滿了好奇,他們的停留時間多為一年至二、三年,年齡從 20 歲到 60 多歲不等。 某天我與一位來自美國的學姐聊天時,得知她是為了讓自己暫時休息而來到印度,並在學校已待了將近一年。我好奇地詢問她之前在美國是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她告訴我,她離開工作時的職務是行銷公司的高階主管。其實我會這麼問她,是因為當時自己對於在臺灣的教學工作感到身心俱疲,同時充滿了未明的恐懼和困惑。 我進一步詢問學姐,這樣休息一年後再回到美國,不怕找不到與先前同等的工作嗎?我完全沒有意料到,學姐會帶著一派輕鬆和豁達的微笑告訴我,工作只是為了讓自己能衣食無虞,就算找不到類似的工作,她也能到餐廳當服務生,讓自己好好地生活。 這段話帶給我相當大的震撼,當晚我一個人在房間中反覆地思索和咀嚼它的意涵,並探詢究竟是什麼為我帶來了恐懼?漸漸地,我理出了一些頭緒,我發現自己在臺灣的教學工作之所以讓我感到身心俱疲,是因為工作時數過長,休息時間過少,一週將近 30 堂教學,讓我既無法好好地吃飯,也無法獲得充分的休息。 但我為何會讓自己變成這個樣子呢?其中一個主要的擔憂是,我害怕那些薪資較高的私人課程會隨時被客戶終止,因此我盡可能地承接自己認為相對穩定的俱樂部和瑜珈會館的課程,以確保自己的收入不會產生太大的波動。但可笑的是,那些事未曾在我的教學生涯中發生。 原來,我的恐懼是來自於自己心裡無中生有的執念,它讓我不斷地耗竭自我,讓我生活在緊張和擔憂之中。在整理過思緒後,我打開電腦寄出了幾封電子郵件,告知幾間會館的課務人員,我將不再回去授課,請他們盡早安排接任課程的老師。是的,我放下了!當下的心情是充滿雀躍和放鬆的。 我很感謝當初學姐與我分享的那番話,即使在十幾年後的今天,它依然是我心中重要的提醒和啟發。人似乎總是在作繭自縛,總是讓自己綑綁在一些莫名的執念當中。就如同學姐所說的,好好生活並不難,難的是學會放下那些自我綑綁的心念! 【上篇文章】 📄 療癒自我的瑜珈旅程 (Ⅱ) https://reurl.cc/mrAvv7 【近期活動與課程】 🧘‍♀️ 2024 新典範瑜珈 RYT ...

什麼是瑜珈老師的必修學科?

圖片
如果你問人們: 「想成為瑜珈老師必要學習的學科是什麼?」 我想多數人可能會回答你是: 「解剖學」 、 「瑜珈哲學」 ……等。但我則認為是 「神經科學」 ! 我相當同意解剖學及瑜珈哲學是瑜珈老師需要了解的學問,不過大家不妨想想,肌肉是由什麼所支配的呢?沒錯,答案就是: 「神經系統」 。何況當代的瑜珈還試圖想要協助人們改善失眠、調節壓力、減輕焦慮,甚至協助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及其他病症的復原,而這些都與神經系統脫不了關係。 不管是動作模式、失眠、壓力或各種心理現象,神經系統幾乎可說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如果我們在練習或教導瑜珈時,除了肌肉力量訓練、筋膜張力調節、優化關節可動範圍外,也能同時針對神經系統進行訓練,將能更有效率地改善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從我十年前開始接受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相關訓練時發現,幾乎每一個瑜珈療癒取向都把神經系統列為重點學習項目。而當我將神經系統的調節和訓練技巧放入大眾的瑜珈課程後,我收到了許多學員的反饋,在同樣 60-90 分鐘的練習中,他們感受到更多收穫,包括:深度放鬆、情緒釋放、疼痛改善,以及身心轉化等。 可能有些朋友心中會想著,神經科學聽起來很複雜,是不是非常艱深、難懂?但我認為其實不然,只要我們能掌握好學習的原則、重點和範圍,神經科學並不難學習和應用,因為它原本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因為多年來的各種體會,我也開始將神經科學放入自己的瑜珈師資培訓課程之中。到現在每一年的培訓課程中,我還是將它視為重點學科,並在每一年的課程中盡可能更新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和應用方式。 也許光是看字面的敘述,大家很難真正體會和了解我說的這些不同之處,所以分享兩個 「免費」 的活動訊息給大家,如果你對相關的課程感到好奇,歡迎你前來參加。 第一個活動是我們瑜珈師資培訓班即將結業學員的實習教學課程,日期在 3/1 及 3/2,共有 7 堂課提供給大家免費參與;另一個活動則是我們 2024 年新一期瑜珈師資培訓課程的說明會。兩個活動都沒有任何資格限制,誠摯歡迎大家前來體驗或來跟我聊聊。 💁‍♀️ 新典範瑜珈第六屆師資培訓結業實習教學課程登記表單: https://reurl.cc/E4WDg1 💁‍♀️ 2024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說明會登記表單: https://bit.ly/3RGo9eZ Photo b...

談惰性

圖片
今天剛好是農曆年後表訂要進到健身房訓練的日子,不過由於過年時中斷了一週的訓練,加上今天天氣又轉涼,一度讓我掙扎是否要跨出家門。最後,我還是換上了運動服、穿上了鞋子,出門進行自我訓練了。 惰性,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質性,就連瑜珈的經典中也提到了類似的概念,只是它所指的惰性涵蓋更為廣泛。很多時候我們會產生惰性,可能跟不喜歡改變有關,因為我們的大腦其中一個特性是讓我們建立習慣,然後依循習慣來過生活,以減少大腦的資源消耗。不過有一個問題是,大腦並不會分辨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壞習慣。 雖然一早我帶著懶散的身心進到健身房,但開始運動後我慢慢感受到活力,後來還因為突破了自己之前的訓練強度,而感到興奮、雀躍和成就感。我心想,如果今天我選擇待在家裡,可能就無法感受到這樣的生命力和喜悅了。 類似的狀態,我也常在培訓班的學員身上看見,畢竟培訓代表著需要學習很多新的事物,也需要進行很多的改變。正如前面所說的,我們的大腦並不習慣一下子進行這麼多變動,所以惰性和逃避也會時常出現,甚至有人在過程中會開始尋找合理化的理由(這也是大腦擅長的),告訴自己不改變也不會怎麼樣,何況自己都已經這樣活了幾十年了,不改變也能繼續生活下去。 不過我覺得這有點可惜,因為很多人當初來參加培訓的初衷,就是想要改變,不管是身體、心理或生活層面。面對這種狀況,我最常詢問的一件事是: 「如果繼續這樣的生活,你真的能坦然接受和快樂嗎?」 但幾乎沒有人能肯定地回答。 我認為面對惰性或想逃避的事件,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動,就像我今天早上讓自己踏入健身房一樣。沒有行動,我們只會不斷感受到那些禁錮我們身心的不適感受;但如果行動了,我們就會有機會創造不同的狀態,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及不同的心情。 我過去在學習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時,幾乎是要翻轉自己過去所有的思考和生活模式,老師們總是鼓勵著我,只要練習、練習、再練習,你就能逐漸熟悉,並建立起另一種習慣和生活。不過現在我想,也許鼓勵人們 行動、行動、再行動 ,能更直接地傳達這樣的意涵,也更能協助人們看見不同的視野。 其實惰性和逃避並沒有錯,也沒有不好,只是我們要學習如何把它們放在適合的時刻,也要學習不被它們淹沒了自己想要改變的生存本能! 【相關活動】 🧘‍♀️ 2024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說明會 https://reurl.cc/OG4x8g 🧘‍...

如何透過正念成功養成新習慣

圖片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你過去的新年願望是否成功達成了呢? 每到新的一年,我們總是會對自己有一些新的期許,只是舊有的習慣經常難以改變,導致許多人往往無法成功養成新習慣。我過去在健身房工作時,幾乎每一年都會聽見部分相同的會員說: 「我今年要開始好好地規律運動。」 然而,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他們的新年願望卻始終沒有達成…..。 其實,要養成新習慣,的確沒有那麼容易,因為舊習慣在我們的大腦中佔有根深蒂固的地位,所以我們不該用 「意志不堅」 或 「出一張嘴」 等言語來鄙視沒有養成新習慣的人們,也許他們只是不得要領而已。 那麼該如何成功地養成新習慣呢?「正念與心理治療」(Mindfulness & Psychotherapy) 網站提出了以下的方法,也許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1. 選擇「正面」的練習 如果你想將某種能力融入日常生活中,你需要選擇一個實際的練習途徑,以更正式的方式結合正念一起練習。你可以配合靜觀或正念瑜珈的形式進行,或邀請一位可以提醒你保持在當下的朋友一起練習。因為能讓自己明確意識到想做什麼,是成功建立新習慣的第一步。 2. 設定提醒 儘管你告訴自己:「我會記得要這樣做。」但你必須明白大腦是根據提示工作的,我們環境的設定方式會提示大腦做出某些決定。如果我們的環境一如往常,這些環境訊息將提示大腦重複進行舊有工作模式。所以你可以透過環境設置來支持你做出想要的改變,進而養成你的新習慣。例如,你可以在床邊放置一個瑜珈墊,這樣你早上看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它;你可以使用 APP 來提醒你保持正念,或在辦公桌前貼上便利貼。不過最好的方式,可能是有一位同伴與你一起練習並互相激勵。 3. 建立支持網絡 許多人的腦袋中都會想:「我可以自己做。」事實上,如果你身邊有人正在嘗試做同樣的事情,你就更有可能真正融入新的練習。你可以在自己的生活範圍或網路社群上,找到一群可以相互聯繫及學習的人們。你的社群會提醒及支持你繼續進行練習,同時你也會獲得歸屬感。 這三種方式對我而言都是相當有幫助的,過去我也用類似的方法成功養成了許多新習慣。不過我想提醒大家,無論你想改變什麼習慣,請在練習的過程中對自己保持同情心,並真正將它們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要做出改變的確很難,但卻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希望這篇分享,能夠幫助到想改變舊習慣、養成新習慣的朋友們,也先預祝大家龍年快樂! 【近期活動】 🧘‍♀️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