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4的文章

瑜珈傳遞者的責任與專業

圖片
幾天前在網路看見一位擁有數萬粉絲的瑜珈網紅(雖然她自稱是瑜珈老師)分享了一段影片,在教導人們如何改善 「圓肩駝背」 ,動作是將 「肩關節內旋」 及 「肩胛骨前引」 後,再利用雙腳內夾來增加動作角度(動作如圖示)。各位聰明的讀者朋友們,不知道你們是否有看出了哪些端倪? 從基本及簡要一點的觀點來看,圓肩駝背通常伴隨著肩胛骨的前引、肩關節內旋,以及胸椎及腰椎的屈曲,經常是胸大肌、胸小肌、上斜方肌、提肩胛肌等肌群緊繃,相對則是下斜方肌、棘下肌、菱形肌、前踞肌等肌群的活化不足。或是我們用更簡略一點的用語來說,即部分身體前側的肌群和筋膜過度縮短,以及背部的部分肌群和筋膜過度拉長。 從最簡單的筋膜和肌肉角度來看,我們通常需要打開及延展胸肩前側的組織,並嘗試活化及縮短背側的組織。而這位網紅分享的動作卻是在增加原本圓肩駝背的姿勢模式,而非改善。不斷地拉長背部原本已經過長的肌肉和筋膜組織,不僅無法改善圓肩駝背姿勢,甚至容易衍生各種背部的疼痛問題,如許多人常提到的膏肓痛。 看到這位網紅的分享,不禁讓我聯想到 「社會責任」 這個問題。如果一個自稱是瑜珈老師,甚至是在培訓瑜珈老師的人,只為了獲取更多的粉絲、業配及線上課程的銷售,而如此隨意漠視專業,傳達不適切的訊息給大眾,那我真的覺得相當不可取。 人們可能因為這些訊息,而使自身的問題遲遲無法改善,甚至產生更為嚴重的後果,這些應該都是身為瑜珈傳遞者及動作指導者需要好好正視的。如果我們的初衷是幫助人們,就應該好好努力提昇自己的專業,並肩負起自身的責任,而不是把人體和動作當成兒戲,隨易地拿來操弄。 我認為當一個人擁有了廣大的粉絲,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時,如果能善用這樣的資源,好好地傳達適當的理念,那會是我相當敬佩的一件事。但如果忽視了自己的責任和可能產生的影響,只求利益而恣意妄為時,那就已經失去身為一個人的格調了。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瑜伽 #瑜珈 #療癒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會健康 #身心健康 #身心療癒 #全人健康 #YogaTherapy #CIAYT #YogaTherapist #Yoga #Healing #HealthCare #Wellness

瑜珈療癒:迷走神經活動可能影響癌症預後

圖片
是什麼讓人們在面對癌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時具有更強的復原力?科學研究人員認為,迷走神經活動可能有助於增強癌症患者的健康和延長壽命,以及提升心臟健康和增加對失智症的抵抗力。 什麼是迷走神經?迷走神經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負責休息、生長和修復。最近的研究顯示,迷走神經活化程度較高(以較高的心率變異測量),與心肌梗塞、急性創傷及接受安寧療護患者的較高存活率有關。研究也顯示,根據迷走神經活動狀況來預測轉移性或復發性乳癌患者的存活率,比單獨以癌症分期來預測更為可靠。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 「瑜珈」 和 「冥想」 等正念練習可以刺激迷走神經活動。迷走神經的活動通常稱為「迷走神經張力」。有人提出,高迷走神經張力可能會減慢腫瘤生長,因為它抑制腫瘤進展的機制,包括氧化壓力、發炎和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化。此外,迷走神經也支配許多癌症發生的主要內臟器官,包括肺、腸道、胰臟和結腸。 由於迷走神經張力與自律神經系統功能,以及它對許多內臟器官的神經支配關係,使對研究癌症進程感興趣的臨床科學家對迷走神經越來越感到好奇。在一項研究中,比利時的研究人員針對 72 名大腸癌患者和 113 名前列腺癌患者進行觀測,發現對於轉移性癌症患者來說,較高的迷走神經張力與較低的腫瘤負荷(腫瘤大小或體內癌細胞數量)有關。研究人員建議,在確定癌症預後時,特別是對於後期癌症患者,應將迷走神經張力視為潛在的彈性因素。 這些發現與其他研究一致,研究顯示迷走神經活動高的人比心率變異低的人更快從急性壓力中恢復,發炎、內分泌和心血管功能也能更快恢復至正常水準。 在另一項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著手調查 87 名患有轉移性和復發性乳癌女性的迷走神經張力與存活率間的關係。在 7-8 年的追蹤期間,靜止心率變異高的參與者在 37 個月時的中位數存活率為 34.9%,而心率變異低的參與者死亡率為 50%。這顯示迷走神經張力高的女性可能比迷走神經活動低的女性有更高的存活率。 研究者指出這項發現的幾種可能解釋。首先,他們提出高心率變異可能是 「發炎反射」 的標記,在「發炎反射」中,迷走神經向大腦通報腫瘤情況,並透過回饋給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來調節腫瘤。 另一種可能性是,高迷走神經活動與 「情緒」 和 「社交活動」 的自我調節有關,這可能與較高的乳癌治療依從性有關。較高的迷走神經活動也可能與較低的憂鬱症和較高程度的社會支持有關。最近的研究發...

如何從背痛中復原?

圖片
你有下背疼痛的困擾嗎? 醫生給你的建議是進行手術治療嗎? 你知道你可能不需要透過手術就能改善背痛問題嗎? 佛萊堡大學 (Universität Freiburg) 和杜賓根大學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Tübingen) 一項研究指出,接受保守治療(非手術)的椎間盤突出患者,有 75% 會越來越好,核磁共振影像已看不到突出;25% 的患者雖然還看得出一些突出,但已經不會感到疼痛。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 (University of Waterloo) 及脊椎力學榮譽教授 斯圖亞特 ‧ 麥吉爾 (Stuart McGill) 在他的著作《麥吉爾腰背修復手冊》中,提出了一些背部健康的照護指引原則,強力推薦給大家參考! ● 大方向要正確 :能平衡適當的睡眠、飲食,與相對應的活動和訓練計畫,就能獲得最佳的健康與復原狀態。若無法理解平衡的重要性,將會挖東牆補西牆,失去機會並延誤復原的進度。 ● 小心被動治療 :被動治療是由他人為你做某些事,通常只能用來治療疼痛症狀,但無法解決和治療根本的原因,因此幾乎無法達到長期復原的可能性。 ● 建構出肌力、肌耐力、活動度與剛性之間的平衡 :增加過多的肌力,可能會使背部「負荷過度」,肌耐力與動作控制可平衡過強的背部肌力與爆發力。另外,保護脊椎的動作需要的是剛性(硬度),過多的活動度可能反而會加劇疼痛。 ● 治療並非一體適用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都有不同的背部。有些觀念認為存在著某種神奇的運動計畫,可以適用於任何情況,這是很荒謬的迷思,也是對疼痛患者的一場大災難。 麥吉爾博士的這些建議,也與我們在運用 「疼痛照護瑜珈」 時的觀點相當吻合。我們希望能協助人們創造出身心及生活等各層面的平衡,並主動地為自己調校身體和神經系統,這些都是 「被動治療」 無法創造出來的效益,也是影響背痛復原的重要關鍵。 另外,一味地訓練肌力或柔軟度,同樣無法達成平衡、理想的動作模式,可能反而會因為張力失衡,或過多活動性造成的不穩定,而增加身體危險訊息的輸入,導致疼痛難以復原或加劇。 如果你想好好改善自身的疼痛困擾,你需要放下僅想依靠被動治療痊癒,以及尋找簡便、一體適用治療方法的想法。因為疼痛乃是與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有關,你必須重新好好地檢視自己,並主動開始改變自己身體、行為、思想、情緒因應及生活模式,這樣你將有很大的機會能從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