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2的文章

你正在練習的瑜珈可能是造成疼痛的主因

圖片
  有一位瑜珈大師來找我諮詢。我問她什麼狀況會讓背痛加劇,她就坐到地上擺了個體位法,完全扭轉她的脊椎,維持了幾分鐘。接著她又花一些時間,才有辦法在疼痛中重新站起。我說:「我想我知道是什麼導致妳的背痛了—就是做這個動作!」 她完全無法相信。她以為她需要的是更努力的逼出更多活動度,然後她就崩潰了。她說傳統的瑜珈練習,追求的是透過移除身體的張力,來促進心靈的超越。我指出,比起嬌小骨架的人,她身體較大的骨架會承受到更多的脊椎應力,同樣的,反覆彎曲或扭轉不同粗細的樹枝,粗的樹枝會比細的更快被折斷。 我覺得她來找我的時候,其實是期待能獲得我對於她瑜珈練習的認同,但唯一能幫助她恢復健康的,就是停止讓脊椎關節轉到最大極限幅度,以免讓已經過度敏感化的疼痛關節持續受到應力。她的人生與信仰受到了挑戰,情緒上,這對她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 以上的故事來自於知名脊椎力學專家 Stuart McGill 的 《麥吉爾腰背修復手冊》 一書,有人將 McGill 稱為本世紀最重要的運動科學家之一,他的學術及實務研究,不僅獲得物理治療、運動訓練及醫療相關等專業領域的高度肯定,更是許多臨床醫師及專業人士教育訓練所依循和參考的典範。 或許你還不熟悉 McGill 這號人物,但你絕對有必要了解他所闡述的內容。我個人認為《麥吉爾腰背修復手冊》是一本會讓傳統瑜珈練習者玻璃心碎滿地的經典之作,但就因為如此,你更需要敞開心胸虛心求教,停止對自己及學員的傷害! McGill 指出,有許多人還是相信,增加脊椎的活動度是舒緩背痛的關鍵,但大多時候這與事實背道而馳。因為 脊椎及軀幹肌群主要的功能是阻抗動作,而不是產生動作,需要的是剛性(穩定性),而非高度的柔軟度。 此外,如果我們經常讓關節處於動作幅度末端(極限)反覆動作,很容易使韌帶、關節囊、筋膜等組織受到拉扯,而開始產生疼痛。 其實,瑜珈老師及練習者有經常性的疼痛困擾早已是眾所皆知的事情,只是有許多人時常將問題歸咎於練習不夠小心、不正確或其他事情上,卻沒有好好審視慣常練習的方式及觀念是否符合人體運動科學,誤把破壞人體運動功能的身體表現視之為 「進步」 ! 我也知道有人會反駁,說他自己練習了這麼久也沒有出什麼事!但有沒有什麼問題,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

腰痛或椎間盤突出,可以練習瑜珈的前彎動作嗎?

圖片
「我有椎間盤突出,可以做瑜珈的前彎動作嗎?」 這可能是一個時常令人感到困惑的問題,甚至你可能從某些專業人士的口中,告誡患有脊椎病變的人們,別進行類似的動作,避免造成狀況更加惡化! 但這卻可能是個天大的誤解,如果你也對這個議題感到困惑或好奇,不妨聽聽加拿大資深物理治療臨床教授、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董事會成員及 Pain Care Aware 疼痛照護專業教育組織創辦人 Neil Pearson 的說法。 Neil 老師表示,人們對於椎間盤問題的誤解似乎與對疼痛的誤解一樣多。過去我們在學校中學習及許多善意人士的分享,可能限制功能和恢復的錯誤訊息。從組織癒合及恢復的觀念來看,如果你不進行前彎,那麼身體的結構或生理都不會以積極的方式適應前彎動作。 換句話說, 無論是椎間盤或其他組織,運動都是第三階段復健及恢復機械性負荷正常敏感度的唯一高效方式 ,組織重塑和疼痛保護機制的去敏感化,可能需要有目的地重複某些動作。 Pain Care Aware 共同主持人 Lisa Pearson 老師也指出: 「事實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前彎動作。」 你需要彎下腰來綁鞋帶或撿拾掉落地面的東西,如果你仔細觀察,將會發現一天之中,你需要進行許多各式各樣的前彎動作。 我們在瑜珈中做的每一個姿勢都有象徵性的意義,並代表著充滿生機的能力,瑜珈姿勢會對我們的思想和情緒產生某些影響,就像身體姿勢對我們的身體和生理有影響一樣。前彎是為了練習自我同情而準備,它們最初可能並不是一個舒適的姿勢,需要我們駕馭自我覺知及調節技巧,來找到良好的身體空間與動作模式。 相信這也是許多專業健康照護人員共同的目標: 「協助人們恢復以往的動作功能,而不是因為部分身體狀況捨棄某些動作能力!」 身體一向都是用進廢退的,如果你時常刻意規避某些動作,你的身體也將慢慢喪失動作的能力,更有極大的可能會衍生出其他的問題及傷痛。 只是我們需要專業的協助,充分了解相關的知識,並培養自己的覺察和控制能力。如此一來,我們便能夠逐步往復原之路前進,減少疼痛對日常生活的干擾。 這也是當初我將 Pain Care Aware 疼痛照護瑜珈帶到臺灣和馬來西亞的願景,希望能讓人們重新了解疼痛,並培育出更多 “疼痛知情 (pain informed)” 的專業引導者來協助人們。 以下這幾本書,是可以協助你先建立基本概念的重要參考書籍。當然,未來也很歡迎你加入我...

圖解物理治療:肌筋膜慣性疼痛

圖片
  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一本由德國肌筋膜物理治療專家撰寫的新書 《肌筋膜慣性疼痛》 ,作者 Gabriele Kiesling 不僅是德國肌筋膜鬆弛療法的創始者之一,也是 BLACKROLL 滾筒迷你概念的發想人,更是德國筋膜大師 Robert Schleip 的共同研究合作夥伴(相信有持續關注筋膜議題的朋友一定對此不陌生)。 書中除了對筋膜有基礎的介紹之外,更著重於肌筋膜的牽引、活動度、穩定度、伸展、鍛鍊、協調及疼痛緩解的實務技巧,而這些技巧大多不需利用特別的器材,可在站姿、椅子上或瑜珈墊上自我操作,非常適合融入在瑜珈、運動或復健的課程之中,我也時常在自己帶領的「筋膜整合瑜珈」課程中帶入類似的動作,如髖關節囊伸展、肩部振翅運動、頸部雞啄食練習……等都是相當有意思且有效益的筋膜調整和鍛鍊方式。 我個人也很喜歡書中提及的 「活動過度」 及 「活動不足」 觀念釐清,作者指出: 「多動不代表就是好的,活動過度反而是警告我們,關節可能失能、不穩定及肌肉缺乏控制穩定度。」 這可能是長期被許多瑜珈練習者輕忽,或是被過去觀念誤導的重要提醒。 除此之外,作者從 「可理解性」 、 「可管理性」 、 「有意義性」 三個面向來說明 「連慣感」 的概念,把個人感受、認知及生活層面融入了筋膜健康及疼痛照護的實踐之中,我認為是相當有意義且重要的。 就整體而言,我認為這是一本相當實用的書。不論是想進行自我的筋膜照護,或老師、教練、治療師們想運用於瑜珈、運動和復健課程中,書中介紹的技巧都可立即使用並作為參考。 出版社 【和平國際】 也特別提供了 2 本《圖解物理治療:肌筋膜慣性疼痛》要贈送給大家,想參加贈書活動的朋友們,可至以下臉書活動專頁參與 ,即有機會獲得贈書一本! 活動專頁 👉 https://reurl.cc/k77A6r 贈書活動至 2022 年 1 月 23 日截止,於 2022 年 1 月 24 日公布獲獎名單,由出版社寄送書籍給獲獎者(僅限臺澎金馬地區)。 📖 圖解物理治療:肌筋膜慣性疼痛 https://reurl.cc/8WWayg #肌筋膜慣性疼痛 #昶景國際文化 #肌筋膜 #筋膜 #疼痛照護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瑜珈 #瑜伽 #運動 #保健 #物理治療 #神經科學 #身心照護 #身心健康 #身心療癒 #健康照護 #全人健康 #M...

在人生崩塌之際,我們依舊能好好照料自己

圖片
歲末年初之際,我們的瑜珈療癒工作室收到了一位學員的訊息,主要是告知我們,她即將搬離臺北,前往其他縣市工作,並表達感謝之意。 她筆下的這段話,令我百感交集: 「去年我的人生遭逢現實突然崩塌的景況,在動彈不得之際想要自救,偶然間遇見 Yoga Kafe,謝謝好溫暖、好有力量的老師們,是你們的瑜珈療癒課讓我在那樣劇烈的時刻還得以維持一些些平衡,然後,然後,我逐漸懂得就待在當下,好好呼吸,好好伸展,好好謝謝自己,好好照顧自己(文字轉載經當事人同意)。」 之所以令我產生如此多感觸,或許是因為自己也曾經面臨過人生崩塌的時刻,我能體會那是多麼劇烈的身心撕裂感受,以及多麼地孤立無援,我也曾經渴求著能有人在當時,真誠且無評判地支持我、陪伴我! 走過這樣的心路歷程,我能理解面對人生劇烈變動的人們,需要的不是我們 “熱心” 提供的建議或同仇敵慨,他們需要的只是被理解、被傾聽及被包容,能擁有一個安心的空間,知道當自己需要的時候,會有人願意陪伴在身旁。 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曾說: 「如果我能提供某種型態的關係,則另一個人就會在他自身中發現一種能力,以運用此關係來成長,而個人的發展和變化也會繼之發生。」 我想這就是人們在療癒過程中所渴求且需要的,這不僅是出現在我自己身上,同樣也發生在這位學員身上。如果我們能無條件地給予身旁的人們關懷,他們將能夠展現自我療癒的能力,能讓自己好好地呼吸,好好地照顧自己。 看著學員親手繪製的這張卡片,我看見了一個人堅韌的生命力,看見了一個人自我成長的美麗,我相信她也看見了自己所擁有的能力! 我們擁有的,遠遠超過自己心中所想像的。即便你認為人生已崩塌破碎,你依舊擁有復原及照料好自己的能力,而你身邊永遠都會有人在,永遠都會有人在乎你,願意給予你溫暖的支持。 于  Yoga Kafe 瑜珈 ‧ 療癒 ‧ 空間 。 【相關閱讀】 📖 成為一個人 https://reurl.cc/qOggAq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s://reurl.cc/Xln9z7 【近期活動】 🧘‍♀️ 2022 NPY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國際瑜珈師資培訓說明會 https://reurl.cc/Kp6v9y 【更多文章】 📄 https://reurl.cc/WX9Vj7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身心照護 #身心療癒 #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

銀髮族的筋膜健康照護課後分享

圖片
很高興今天能受 「臺北市立大學」 教學發展中心 、 體育學系 及 活躍老化運動學院 的邀請,到學校與體育系的師生進行《銀髮族的筋膜健康照護》講座與實務分享。 隨著社會逐漸邁向高齡化的趨勢,對於銀髮族的健康照護越來越顯得重要,看見有學校願意從運動、認知、健康、生活美學…..等各方面有計畫地推展聰明老化的生活觀念,真的很令人感到開心及欣慰。 我覺得很難得的一件事,是這個計畫乃是從整體的概念出發,不只是著重在運動或其他單一層面上,我認為這才是真正能讓一個人健康及聰明老化的做法。 就像筋膜的概念一樣,它能促進的不僅僅是身體組織的健康,只要你操作得宜,也能同時對神經、循環、呼吸、認知及情緒系統產生相當大的幫助,我相信對筋膜有所研究,或曾經上過我的筋膜解析工作坊的朋友們,一定能認同這樣的說法。 如果你對筋膜的概念還不熟悉,我會很鼓勵你開始嘗試去理解筋膜,親身去體驗筋膜健康促進的方法,相信你一定會獲得很多的收穫,也為自己或他人的健康和聰明老化提前做準備。 再次感謝臺北市立大學的邀請,讓我能有這個榮幸參與其中! 【推薦必讀書籍】 📖 給瑜伽.健身.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 https://reurl.cc/jk5Nbq 📖 解剖列車-第 4 版 https://reurl.cc/bkRLZd

給自己擁抱 “直覺力” 的嶄新一年

圖片
我們越是培養直覺,就越能了解自己,變得更完整,連結更深和全面,我們會開始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直覺力,有人將它稱之為第六感,有人將它稱之為超能力,在瑜珈療癒的觀點中,我們則將它稱之為內在真實的指引,是一種整體智慧的高度展現。 這並不是一種玄而上的論點,在心理學與科學的研究中,它確實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然而,因為社會高度的競爭文化,以及人們越趨向將目光投射於外界的事物上,讓我們對自己的感知能力逐步下降,致使直覺力難以在生活中展現,讓自己運用了充滿外在評價的決斷,也逐漸失去了自我。 在讀著 《直覺力》 這本書時,我看到了許多在學習瑜珈療癒歷程、個案與師資培訓帶領,以及個人練習體驗上的共同處。我們很容易被 「小我」 和 「恐懼」 所支配,對自己充滿了質疑、害怕或憤怒,並做出違背內心真實感受的決定。 要重新取回與自我的對話和直覺力,我們需要先為自己打造一個安全且充滿包容的內在空間,而這一切都要從感知與接納身心的狀態開始,同時將這些身體的感覺與情緒好好地表露出來。在這樣的過程中,除了能慢慢喚醒我們的直覺力外,也能療癒過往飽受內外在評價的身心,重新擁抱真正的自我。 你可以透過呼吸、身心覺察、靜觀冥想、脈輪淨化或牌卡,來輔助你深化與身心的連結,當你越能感知自己與外界真實的樣貌時,你將能擁有更好且適切的判斷力,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當下的選擇。 我從這樣的歷程中獲益良多。雖然有時我們會害怕跨出第一步,害怕面對過去被遮掩住的自己,但若你能走過那座內心的荒蕪幽谷,你將會深刻地了解到,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時常告訴人們: 「你值得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你需要的是給予自己一個衷心的承諾,並開始展開行動,而我們都會在這裡陪著你前進。 嶄新的一年,讓自己開始學習擁抱真實的自我,擁抱那充滿療癒能量的直覺力吧! 【相關書籍】 📖 直覺力 https://reurl.cc/Opbem7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s://reurl.cc/Xln9z7 【近期活動】 🧘‍♀️ 2022 NPY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國際瑜珈師資培訓說明會 https://reurl.cc/Kp6v9y 【更多文章】 📄 https://reurl.cc/WX9Vj7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身心照護 #身心療癒 #身心健康 #健康照護 #全人健康 #瑜珈 #瑜伽 #療癒 #覺知 #神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