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2的文章

單臂苦行者的筋膜重塑故事

圖片
  昨天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是關於印度一位苦行者的奇妙故事。故事的主角 Amar Bharati 一位在銀行上班,並與妻子育有三個孩子的市井小民,但有天他接到了一通電話,被告知將得奉獻餘生來侍奉濕婆神。於是,他離開了他的工作、妻子和子女,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濕婆神,成為一位遠離物欲生活的苦行者 (Sadhu)。 經過三年後,Amar Bahrati 覺得自己仍經常受到生活中的欲望所誘惑,他認為還需要做點什麼,才能真正幫助自己擺脫物質的誘惑,且更加虔誠地侍奉濕婆神。於是,他在 1973 年舉起了右手,而且再也沒有把手臂放下來,從那時候到現在,將近 50 年的時間,Amar Bharati 一直舉著手臂以表示對濕婆神的虔誠。 一開始,Amar Bharati 手臂跟身體的疼痛很快就讓他感到痛苦難耐,但他堅持下來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疼痛減輕了,手臂也逐漸失去所有知覺,接著肌肉開始萎縮,疼痛也慢慢消失了。 因此,他被稱為獨臂巴巴 (one-armed Baba),而他的弟子們相信,Amar Bharati 獲得了許多精神上的恩典,其中一位弟子在《衛報 (The Guardian) 》的文章中便提到: 「透過將手臂舉在空中,他獲得了長壽和其他力量。」 但這時候,即便 Amar Bahrati 想試圖放下手臂,他也做不到了。他的整個手臂已經重塑了,他以往用來移動這隻手臂的肌肉已經萎縮,無法再彎曲手臂,連他的指甲也變成像是螺旋狀的爪子一樣。他的身體已經鋪設了一層厚厚的筋膜來支撐手臂,讓他可以最小的力量來保持手臂高舉在空中。 暫且不論你認為 Amar Bahrati 這樣的決定如何,但我們可以看見身體和筋膜如何依據一個人的舉動而產生變化,甚至是重新塑造,而這就是筋膜組織神奇之處,它會因為我們的運動(或不運動)而產生改變,來讓我們適應各自的生活型態。 就像文章作者 Eva Norlyk Smith 博士提到的: 「我們每天都在塑造自己的身體,不過大多數人都是無意識、不知不覺地這樣做,並且沒有任何特定的目標。」 Smith 博士也說道,如果你的生活型態是久坐不動的,你就會成為一名 「馬鈴薯教練」 ;如果你致力於鍛鍊六塊腹肌,你就會是一個 「健美運動員」 ;如果你經常練習瑜珈,你就會發展成一個 「瑜珈體」 。 如果你能多了解筋膜及其他人體系統的奧秘,你將會知道人可...

瑜珈療癒與疼痛照護

圖片
上個週末,我和多位優秀的老師一起完成了今年的 Pain Care Aware 疼痛照護瑜珈 師資基礎培訓,我也很高興能聽到每位老師都獲得了不同的收穫。 這幾年來,疼痛科學與照護的教育,幾乎成了我每年的重點工作之一,不管是帶領師資培訓,或是至醫療單位和學校單位分享,每年總是有許多機會可以讓我到各地去傳遞疼痛照護的知識和技巧。 前一陣子,我參加了澳洲的疼痛科學大師課程,課程中講師分享了疼痛教育及運動對於肌肉骨骼持續性(慢性)疼痛的研究,研究發現 「疼痛科學教育」 對於疼痛的改善具有顯著的功效,也能降低醫療照護耗費的成本;而同時採取 「疼痛科學教育」 與 「運動策略」 ,也多能對疼痛改善具有實質的功效。 過去,人們努力地想從身體(生理)上尋找出疼痛的原因和解決方案,但並未獲得重大的進展,我想大家身邊一定或多或少有長期尋找不到疼痛確切原因的親友,而疼痛也持續地在困擾他們,久久無法改善或痊癒。 現代的疼痛科學告訴我們的是,疼痛不僅僅是與身體有關,也與一個人的所有內外在系統有關,包括: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認知和心理狀態、社交關係、環境……等,疼痛乃是受到以上各項因素影響所導致的產物。意思就是說,如果你想改善,甚至是讓自己從疼痛中痊癒,你必須採取全方位的健康照護策略,而不僅僅是從肌肉骨骼系統著手。 有人問我,我心目中的瑜珈是什麼?我回答他,瑜珈練習應該是要能建立一個人內、外在各系統的連結,進一步促進各系統的整合,並讓它們能協調運作。如此一來,我們便能達到所謂的 「平衡」 及 「整體健康」 。 瑜珈療癒(Yoga Therapy) 方法一直以來就以這樣的觀點來協助人們,促進一個人的整體健康。這與疼痛科學的發現不謀而合,我們需要透過教育來改變認知系統,透過各種身心覺察及調節來改善神經系統過度敏感的現象,同時也需要好好地照料自身的情緒,以及改善環境和社交關係。 疼痛是複雜的,但它並不是無法改變的,只是你可能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疼痛照護策略,而這正是疼痛照護瑜珈能夠協助人們最寶貴的一件事,也是瑜珈的終極目標: 「讓一個人平衡、健康、充滿喜悅地享受人生。」 【推薦閱讀】 📖 無痛思維 https://reurl.cc/NA4pW9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

罹患關節炎適合練習瑜珈嗎?

圖片
如果你罹患了關節炎,你會怎麼做呢?盡量減少負重、少走樓梯、多休息少運動?如果以上幾種方式是你的主要選項,那你可能受到過去的觀念影響太深了。 經常會有人們詢問,如果罹患了退化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適合練習瑜珈嗎?答案是 「肯定」 的。哈佛醫學院在他們的健康出版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HHP) 資料中便指出,關節炎患者可透過 「有氧運動」 、 「阻力訓練」 、 「伸展運動」 及 「平衡訓練」 來緩解疼痛,更可以協助患者增進活動能力,預防跌倒的發生。 事實上,像是軟骨等關節組織,是需要負重訓練來維持它們的健康狀態,並促進養份的獲取和新陳代謝。但過去的觀念時常告訴人們,關節是脆弱不適合負重的、爬樓梯會造成關節耗損、罹患關節炎應該多休息……等,這樣的訊息無疑是在告訴我們的大腦,做這些事情是非當危險的,這也會導致疼痛更容易出現(此與疼痛產生的機制有關,可參照我之前關於疼痛科學的文章)。 哈佛醫學院也指出,關節炎患者的運動訓練可以下方幾個部分為目標: ● 更好的可動範圍 (改善關節活動度和靈活度):這些練習可隨時進行,即使關節有疼痛或腫脹感仍可練習,只要你輕柔地進行,這樣的練習並不會造成危害。 ● 更強壯的肌肉 (透過阻力訓練):可以使用自己的體重作為阻力來鍛鍊肌肉,或是利用器材協助訓練。 ● 更好的耐力 :可透過有氧運動、游泳或騎自行車等運動,以提高心肺功能及耐力。 ● 更好的平衡 :可以站姿嘗試抬起一條腳,保持平衡 5 秒鐘,隨著練習及進步程度,可慢慢增加時間。 科學家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的照護應該包含: 「增加相關知識」 、 「增加身體活動」 、 「減少發炎症狀」 。透過瑜珈的練習,除了可以達到上述的各種目標之外,還可以協助我們安定神經系統,減少身體的發炎現象,這對疼痛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不過千萬別忘記,增加相關知識與改變觀念也很重要,你可以嘗試慢慢把過去不適宜的觀念捨棄,重新為自己安排一個關節炎照護計畫。 如果你想透過瑜珈或其他運動來改善關節炎的症狀,記得要尋求具有關節炎及相關運動訓練的老師或教練協助,避免衍生其他的風險。 【相關書籍】 📖 無痛思維 https://reurl.cc/NA4pW9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s://bit.ly/3LEAJq3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顯化效應

圖片
什麼是顯化療癒?其實這是個我完全不了解的領域,不過我喜歡克麗絲 ‧ 費拉洛 (Kris Ferraro) 書中的這段話: 「顯化是種鍊金術,把生命中的鉛鍛鍊成金。」 對於許多人們來說,某些生命中的際遇、情緒和身體的痛楚,就像沉重的鉛塊一樣,時常將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帶著他們向下沉淪。如果無法將這樣的經歷和身心感受轉化為自我成長的資源,一個人便會持續陷於痛苦不堪的身心困擾之中。 在看了 《顯化效應》 這本書後,我認為所謂的顯化,乃是一種對自己生活的淬煉,是彰顯真實自我和順應自然法則的自我療癒方式。書裡頭提到的幾個顯化法則,似乎也與我們在進行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時的重要原則不謀而合,其中包括:「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上」、「停止等待」、「值得與接受」、「為新的事物騰出空間」、「臣服與操控」等。 我對於其中的 「停止等待」 和 「為新的事物騰出空間」 這兩項特別有感觸,有時我會聽見人們說:「等我的孩子大一點,我比較有時間之後,我想要好好地練習瑜珈。」但如果你環顧身邊處於不同生命週期的人們,你會發現 「有時間」 這件事並非在某個生命階段就會出現,永遠都會有需要你操心的事件不斷地進入你的生活中。 因此,你需要為自己創造出時間,那也就是「為新的事物騰出空間!」你必須捨棄掉一些非必要性的作為,為自己的生活做出改變。在療癒的歷程中,我們最不想看見的就是 「固著」 ,如果一個人固著於某些行為模式,固著於某些情緒和壓力的因應方式,固著於不恰當的自我對待方式,那麼恢復身心健康之日可能會變得遙遙無期。 「心想事成」絕對不會憑空出現,它需要的是我們主動去做些什麼,不管是健康、愛情、家庭或幸福的人生都相同 。如果能把「顯化」帶進生活的各個層面中,那麼你就能逐步舞出你的夢想,而這就是所謂的顯化效應吧! 📖 《顯化效應》 https://bit.ly/3tBjiAt 🧘‍♀️ 《推薦課程》 身心轉化與浴火鳳凰瑜珈療癒工作坊 https://bit.ly/3Qdm5JO #顯化效應 #遠流粉絲團 #閱讀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心理健康 #身心療癒 #身心健康 #瑜珈 #瑜伽 #全人健康 #YogaTherapy #YogaTherapist #Reading #Books #MentalHealth #Healing #HealthCare #Wellness

瑜珈練習具有消炎效果!?

圖片
很多人都知道身體的 炎症(發炎) 反應與許多疾病息息相關,如持續性(慢性)疼痛、關節炎、肥胖、腸道潰瘍、免疫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如果能減輕身體的發炎反應,將能夠對這些疾病產生正向的影響。 日前 「卡羅林斯卡學院 (Karolinska Institute)」 在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上發表了一篇最新研究,文中指出對迷走神經進行電刺激,會改變炎症分子和抗炎分子之間的平衡,進而促使身體的康復。 迷走神經 是調節免疫系統的眾多神經之一,幾乎是眾所皆知的一件事。它具有各種身心調節的功能,在人體中扮演著不容小覷的角色,許多研究也發現,透過各種身心技巧的練習可以刺激及活化迷走神經。 其中,某些瑜珈練習方法也被證實能有效活化迷走神經,如注重 「內感受」 的覺察練習、瑜珈睡眠,或針對迷走神經的身體活動方式,都能夠協助迷走神經恢復正常運作。 因此,根據上述的各項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推論, 著眼於神經系統調節的瑜珈練習(瑜珈療癒)方式,可能具有消炎的效果,能幫助人們從各種疾病中復原。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在其發表的文獻中指出: 「我們的研究結果提供了關於神經系統如何透過激活神經信號通道來加速炎症消退的見解。」 而對這些機制更好的理解和應用,則是我們可利用神經系統來調節炎症。 瑜珈的練習具有相當多的面向,我們可以透過特定的練習方式來改善精神層面,也可以透過不同的練習方式來強化身體或心理層面;若希望瑜珈的練習能改善身體的炎症,從神經系統著手可能會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不過仍要提醒大家,在採取相關方法之前,建議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並尋求具此專長的 「瑜珈療癒師 (Yoga Therapist)」 或指導者從旁協助,避免產生不良的後果。 【相關閱讀】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s://bit.ly/3LEAJq3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Reference: Press Office – Karolinska Institute (2022). Nerve Stimulation Promotes Resolution of Inflamm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nerv...

我不再需要透過柔軟度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圖片
  Monica 是一位在公司擔任業務職的上班族,雖然每個月的業績都維持在平均以上,但從來都不是前段班的頂級銷售員,每個月也不免會被主管和其他同事拿出來比較一番。她說自己從小就不像弟弟、妹妹一樣成績優秀,在其他各方面的表現也都平平,從來都不是他人注目的焦點。從小到大,她總認為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平凡人。 幾年前,Monica 開始在健身房裡參加瑜珈課程,意外地發現自己特別擅長做出需要延展度的動作,她也開始獲得老師和其他學員的關注。老師經常在課程中給予她特別的指導,有時還會請她協助做示範,學員們也時常以充滿羨慕和讚嘆的口吻與她互動,Monica 也因此結交到一群熱衷於體位法練習的朋友。 Monica 形容她好像突然找到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只要她出現在瑜珈教室,總是能得到同學們和老師的讚賞,而她也越來越能做出更為延展的動作。不過當她回到日常的生活時,就像魔法消失的灰姑娘一樣,她覺得自己跟以前沒什麼兩樣,依然沒有什麼自信和自我價值感。那種從體位法表現得來的成就感,來得快,去得也快! 後來,Monica 因為工作輪調離開了原本生活的城市,她也重新為自己找了一間離住處較近的小瑜珈教室,她發現這位老師散發著一種令她充滿好奇與著迷的特質,是一種溫和卻又充滿自我肯定的堅定氣息,就這樣 Monica 深受這位老師的吸引,也跟著她更深入地學習瑜珈。 一、兩年的時間過去,Monica 逐漸了解,過去那種極致延展的動作練習,不僅對身體健康沒有實質的幫助,也沒有讓她的內在滋長出真正的自我認同和肯定。然而,這段時間的練習,卻讓她越來越能看見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質與價值,也能與身旁的人們相處得更融洽。 幾年後,Monica 回到了最初生活的城市,幾位當初在瑜珈課程中結識的朋友,便邀請她一起到瑜珈會館上課和敘舊。課後,朋友們略帶好奇和驚訝地詢問,為什麼她現在的體位法練習不像以前那樣「深入」?很多時候他們發現 Monica 只做了些許的延展後,就停留在那樣的姿勢裡,練習也變得溫和許多。 Monica 笑笑地說:「我現在比較喜歡這樣的練習方式。」不過她心中很明白,自己已經不再需要用那些極致的動作表現來獲得他人的肯定,也不需要透過任何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因為真正的自我價值是無需他人肯定,也依舊會真真實實存在於自己心底的! 【相關閱讀】 📖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 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