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3的文章

在人體結構界限內提升動作潛能

圖片
昨天剛結束了一連 4 天的 「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 瑜珈應用培訓課程,讓我重新複習了發展肌動學取向的概念和方法,也學習到了許多不同的思維及介入方式。 一直以來,我的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練習及教學就相當著重身心的全面發展,動作的練習乃是以提升功能性及品質為主要目標,這與 Martina 老師在課程裡提到的觀念相當契合。老師提到我們應該要尊重人體結構的界限,並在界限內提升動作的品質,這樣才會真正有助於動作功能性的提升,及改善疼痛或姿勢性的問題。 舉例來說,一般人髖關節的伸展角度大約僅有 15 度的活動範圍,我們可以做及應該做的,是去優化在此範圍內的肌肉運作協調,並讓關節保持在中軸的位置裡動作,而非去超越 15 度的活動範圍。因為當我們超越了人體結構角度時,關節將會離開軸心位置(脫位),肌肉也無法協調運作,甚至讓肌腱、韌帶承受過多的壓力。這樣的作為對身體的動作來說,並沒有實質的助益,反而會是一種破壞理想動作模式的做法。 但不斷突破關節角度的練習方式,在過去的瑜珈體位法練習中,卻常被視為合理及有益身體健康的。Martina 老師提到,我們必須要有辨別及判斷的能力。當一位老師引導我們進行某種練習時,我們當然可以開放地聽聽他的觀念及說法,但最終我們必須做出適合自己且合理的判斷,並決定自己要如何進行練習。這也正是在瑜珈療癒練習中時常提到的,做出適切的 「選擇」 ,而非失去自己的自主權。 不過我也知道,這對一般大眾來說並不容易,因為很多人可能沒有涉獵那麼多關於人體解剖及肌動學的知識,所以只能依循老師的引導方式進行練習。關於如何判別引導的適切性,我認為有幾個方向或許可以給大家做為參考的: (1)如果一個老師在課堂中不斷地施加動作的深度及強度,那這堂課的適切性可能就有待商議了。 (2)如果老師嚴格「規定」所有學員均需達到相同的動作角度,那可能也不是一堂合宜的課程 。 (3)如果老師時常強調動作時必須把肚子用力內縮,那同樣是有所偏誤的練習方式,因為那會導致腹內壓及核心運作失衡。 關於人體結構界限的議題,我想我們還有很多觀念提升的空間,在我們開始訓練及進行提升健康的身體活動之前,也許了解「界限」會更優先於其他方面,因為當我們能了解界限時,我們就更能夠保護自己,也更容易做出合宜的判斷! 【參考...

大腦生病救命手冊

圖片
我相信有許多朋友可能很難想像,一個人容易焦慮、疼痛、負面思考或有購物狂傾向,不見得是身體狀況或個性使然。就如同 《大腦生病救命手冊》 封面上的這一段話: 「有些人不是真的壞、偏激、不用功、人格異常,而是大腦出問題了!」 有些時候,當一個人出現「非常態」的行為舉止時,有可能是大腦運作失調了。 大腦幾乎掌管了我們的思想、情緒、行為及親密關係建立等每一件事,因此只要大腦運作出現了問題,我們的行為舉止無可避免地都將受到影響。書中有一個令我印象相當深刻故事,一位護士與丈夫分手了三次,每次都發生在她月經來的前 10 天。第三次分手時,她因為一個小爭執,就拿了刀攻擊她的丈夫。 有些人可能會解讀,她應該是累積對於丈夫的不滿到達極限了吧!但她在就醫後發現,腦部的深層邊緣系統很明顯地過度活躍,月經產生的荷爾蒙改變,可能是誘發大腦產生劇烈運作失調的主要因素。 看完這本書,讓我回想起自己過去還不了解大腦及神經系統時,也很容易單憑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就認定對方是思想偏激或個性不佳的人。但隨著神經科學及瑜珈療癒的學習,我越來越能了解一個人之所以會產生某些行為或問題,其實是神經系統運作出現了失調現象,而不是他個人「自願」那樣做的。 我認為了解這些事情,不但能增加對於他人的同理心,也更能採取合宜且針對核心問題的健康改善策略,而不再只是透過不斷地規勸來協助他人,尤其是對於容易鑽牛角尖、負面思考、思想偏執或瘋狂購物的人們。 《大腦生病救命手冊》這本書除了分門別類地講述了 「憂鬱夜難眠」 、 「真危機還是假恐慌」 、 「分心不是我的錯」 、 「停不下來的執著」 及 「我不笨、不壞,也沒瘋」 幾種議題之外,還整理出許多有趣且實用的自我練習改善方法,我認為是相當實用且值得一讀的好書。 我自己在多年前就已經閱讀過這本書,這次「柿子文化」能將它再版上市,相信能造福到更多的朋友,讓更多的人們能好好認識及協助自己(他人)。推薦給每位想提升大腦健康及擁有美好人生的朋友! 【推薦閱讀】 📖 大腦生病救命手冊 https://reurl.cc/QZ31a2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大腦生病救命手冊 #柿子文化 #閱讀 #好書推薦 #瑜珈療癒師 #瑜珈療癒 #瑜珈 #瑜伽 #療癒 #身心療癒 #心理...

療癒自我的瑜珈旅程 (Ⅰ)

圖片
幾個禮拜前,我受邀到桃園市立圖書館分享《療癒自我的瑜珈旅程》這個主題。講座結束後,有人告訴我應該要把這段心路歷程多分享出去,相信一定會對更多人們產生幫助。我在反覆思索中,發現自己也曾經受到很多人們的故事和經歷所啟發,所以我想或許可以開始慢慢整理出一些屬於自己的故事,並分享給大家。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真正接觸瑜珈,是在 2006 年的瑜珈師資培訓之中。當時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仗著自己身為一位運動員及健身教練對於身體的自信心,在沒有任何瑜珈練習經驗及了解的狀況,貿然地投入瑜珈師資的培訓課程中。那個時候的我跟很多人一樣,單純地認為瑜珈只是一種伸展運動,我認為它可以幫助我增進身體訓練的技能。 雖然課程第一階段的學習也是著重在身體方面的練習,但那些所謂的 「瑜珈體式」 卻讓我吃盡了苦頭,我不僅無法做到其他同學輕易可完成的動作,過程中身體也不斷發生抽搐的現象,而這樣的狀況更是延續了好幾個月之久。 而當時讓我選擇繼續練習下去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自己的好勝心與不甘心,所以我開始投入大量的時間在健身房、個人教室及瑜珈會館練習。我時常頂著連續教完幾堂飛輪有氧及健身課程後的疲勞,進入教室練習強力及流動類型的瑜珈課程。另外,也開始參加外籍老師舉辦的各種瑜珈研習課程,試圖提升自己的瑜珈知能。 就這樣在短短的幾年間,因為大量的心力付出,我讓自己達到了世俗眼光中某一程度的 「成功」 。許多大家認為困難的體式,對我來說已不再艱辛,而我也獲得一定的知名度,成為許多品牌喜愛合作及贊助的對象,並獲得進入知名會館教學,以及擔任各種大型課程和活動講師的機會。 不過我的身心狀況及家庭關係,並不像這些外在表象一樣光鮮亮麗。一週近 30 堂的健身及瑜珈課程教學,讓我的身體累積著大量的疲勞,內心也充滿了疲憊和壓力,更不用說能有多少的時間可以分配給家庭及人際的相處和經營上。我還記得當時我有長期的肩部疼痛困擾,就連擁有充足的睡眠也是一種渴求。 這是真正的成功與我想過的生活嗎?如果你詢問當時的我,可能我會回答: 「是的」 。但現在回頭看,我會認為那是一段荒唐的人生,也是一段身心及社會健康嚴重失衡的時期。但人就是這麼容易被一些社會價值觀和表象沖昏了頭,過著自以為理想的人生,實際上卻是生活在充滿內在匱乏的荒蕪之中。 好在,人生的際遇讓我走向了一個轉折,讓我有機會發覺並開始轉變自己的人生。關於接下來的故事,就容我往後再繼續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