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賦權」的小故事……

幾年前我在網路上曾讀到一個小故事,一位瑜珈教學者因學習到 「賦權」(Empowerment) 的概念,而開始使用更開放的引導方式帶領瑜珈練習。不過,經過一段時間後,他決定再也不使用賦權語言帶領課程,改回原本的指令(命令)式語言,原因是這位教學者認為他使用賦權語言後,很多他認為學員做得到、能停留更久的動作,學員不再像以前一樣 「堅持」 下去了。他說: 「我是為了他們好,所以希望他們能在每個動作中堅持更久」 、 「有些人就是需要鞭策才會進步」 。 看到最後幾句話,不禁讓我回想起身邊許多人的故事和心聲。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我是為你好」 這句話,這在過往的家庭及學校教育中十分常聽聞到,因為我是為了你好,所以要求你去選擇不喜歡、不適合的科系或工作;因為我是為了你好,所以禁止你去學習及發展自己的興趣,甚至是讓你過著一點都不快樂的生活。 其實,人很容易將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觀套用在他人身上,替他人決定哪些是對他們好的、哪些是適合他們的。但事實上,那真的是適合他們的嗎?我們真的了解他人的所有感受和需求嗎? 賦權,指的是給予個人或團體權力和資源,以便他們能夠自主地做出決策和行動。這不管對個人的身心健康,或是組織的和諧及效能,都具有相當深遠的助益。如果一個人被剝奪的自主權,雖然短期可能會在一個人的某些層面上看到世俗眼中的 「進步」 ,但以長期來說,卻經常會逐漸衍生身心疲乏、耗竭……等問題,讓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失衡。 尤其瑜珈強調的是 「覺察」 及 「尊重」 自我的身心,何以瑜珈教學者需要 「鞭策」 練習者?教學者又有什麼權利去強行介入他人的身心、生活及自由意識?以及單方面決定練習者一個動作應該停留多久呢?瑜珈教學者就比練習者高人一等嗎?會比練習者本身更了解他們自己嗎?這也許都是很值得身為瑜珈練習引導者的我們好好思索的部分。 我個人使用開放式賦權的引導方式已將近十年之久,在過程中看見了許多人們展現了他們的潛能、自主性,以及令人動容的進展。就算有些人在過程中終止了瑜珈練習,或發生了我們並不樂見的事情,但那都是他們的個人選擇及人生不是嗎?我想如果瑜珈練習引導者能提供一個開放、支持、陪伴及讓人能更自在做自己的場域,也許就已經相當足夠了! 【相關課程】 🧘♀️ PCA 疼痛照護瑜珈師資培訓 Level 1 基礎課程(2025/6/27) https://reurl.cc/V0QqW6 【更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