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法「做」瑜珈,你知道嗎?

我們常常會聽到某某人說: 「我要去做瑜珈。」 或 「我有在做瑜珈。」 這樣的說法,但其實瑜珈是無法 「做」 出來的,你知道嗎? 我想很多人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們把體位法(動作)視為瑜珈的全部,或誤以為做體位法就代表自己在練習瑜珈了。但其實瑜珈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因為它代表了身心的連結與整合,涉及了神經系統、心理、身體、呼吸、意識……等一個人的所有狀態。 日前,我在接受瑜珈療癒相關培訓時,老師曾在課程上與我們討論到這個議題,她說: 「我們無法做 (do) 出瑜珈,只能處 (in) 於瑜珈之中。」 瑜珈代表一種全然地自我覺知,也是一種對萬事萬物的接納,以及融合於內、外在環境之中的狀態。 我們可以透過瑜珈中的呼吸法、體位法、感官收攝、專注、靜觀……等方式練習,協助我們更容易保持覺知及處於當下,並培養自我的心性,但不代表你在做這些練習時,就是處在瑜珈之中。因為你可能身在瑜珈教室裡,但心卻在四處遊蕩;也有可能你在練習時,只著重在解鎖更高難度的體位法,卻忘了好好去尊重和接納身體的界限。而這些狀態都與瑜珈相去甚遠,難以將它稱之為瑜珈。 這其實就像是我們偶爾會遇到的某些人一樣,他們能說出滿口的仁義道德,但待人處事的方式卻令人避之唯恐不及。了解瑜珈的知識和哲學,練習呼吸及體位法,當然都有助於我們往瑜珈的狀態邁進,但我認為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我們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去學習和練習,以及我們是否能讓瑜珈的中心思想體現於自我的生活之中。 真正的瑜珈人或修習者,應該會較常在生活中的不同場域展現瑜珈的思維和狀態,而不是將瑜珈劃分在特定的場域(如瑜珈教室)或行為(如體位法)中。這也是為何我在帶領師資培訓時,會格外著重一個人心性和態度的養成與轉化,而不是一味地要求該具備多高深的知識與體位法能力,因為就算一個人無法做出任何世人眼中的瑜珈體位法,只要他能夠覺察與接納自我狀態,並與自我、他人及環境和諧共處,那就是瑜珈了! 我認為世界上需要多一點這樣的瑜珈傳遞者,才能將瑜珈真正的好,分享給社會大眾,並幫助到更多的人們。讓人們能由內而外地處於瑜珈之中,真正地療癒和轉化身心,而不只是做出了瑜珈表象的樣子,你覺得呢? 【相關課程】 🧘♀️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類週末班) https://bit.ly/3SeNi01 🧘♀️ 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臺北場) 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