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3的文章

療癒自我的瑜珈旅程 (Ⅱ)

圖片
2012 年的夏天,我來到了印度一個名為 CANACONA 的小鎮,準備開始接受我的 RYT 500 瑜珈師資培訓。選擇來到這個在臺灣名不見經傳的學校,主要是因為自己好奇在現今世界充滿污名的 「譚崔瑜珈」 (Tantra Yoga)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很幸運的,我所修習的學院並沒有充斥那些光怪陸離的修煉法,反而讓我反璞歸真地更貼近了瑜珈的真正精神,並讓我的人生產生了重大的轉折。 在飛往印度前的數個月裡,我在沒有任何受傷的情況下,飽受了肩頸疼痛之苦。這些疼痛不知從何而來,我也透過了各種動作矯正技巧,試圖為自己平衡肌肉張力,但它卻始終不曾消失過。 奇妙的是,在我抵達印度學校的第二天時,我的肩頸疼痛奇蹟般地完全消失了,而我甚至連第一堂課都還沒有開始上。這是我第一次深刻地體會,心理狀況如何強烈地影響著一個人身體! 在來到印度之前,我日以繼夜地工作和練習,無形中累積了許多身體與心裡的壓力。我總是覺得自己可以再做多一點,可以再進步快一點,而這樣的習氣也跟著我來到了印度。開始上課的前幾天,我一直覺得學校的體位法練習太少,老師每天都讓我們很悠閒地吃完早餐,等到上午接近 10 點才開始練習,而體位法的練習更是不斷地強調用更少的力量及更放鬆的方式進行。 因此,我開始每天早上 6 點自己到學校的頂樓練習 「阿斯坦加瑜珈」 (Ashtanga Yoga)。某天,一位印度同學看見了我的練習,他驚喜地告訴我和其他同學,說我的體位法已近乎大師級的程度。但我卻認為自己根本就只有基本的程度,更別說是擁有專精的體位法能力。 有一天,同學們想要休息一天 (在我們的學校裡,只要有兩個學員想要休息,學校就會停課一天,這也是令我感到相當吃驚的一條準則。) ,但我卻非常想要上課,並打從心裡認為千里迢迢來到這裡,就應該把課上好上滿。直到後來我從同學口中輾轉聽到老師說的一句話,才讓我整個驚醒過來,因為老師說: 「為什麼臺灣來的學生,總是不斷地衝啊衝,不知道該好好休息?」 這段話帶來衝擊,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原來自己過去總是把工作和成就自我擺在第一位,而家庭、休息、娛樂休閒……等全都擺在工作之後,或許這與原生家庭帶給我的觀念和缺乏自信有關,但在此之前我卻渾然不自知。 我發現鼓勵 「過度努力」 這個觀念和現象,似乎深植在臺灣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身上,而我們卻經常不自知地被它所驅使著,造就了自己既不健康也不快樂的生活,...

讓「微動關節」進行大角度動作訓練的效益!?

圖片
上個週末,我們的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 來到了脊椎關節動作與生物力學的學習。其實類似的議題,我早在數年前就已經跟大家探討過,但似乎還是敵不過許多傳說的推波助瀾,仍然有相當多數的人們沉迷於脊椎大角度動作的練習(追求)中。 人體的關節可分為 「可動關節」 、 「微動關節」 及 「不動關節」 三種類型,而我們的脊椎便是屬於「微動關節」的分類中。微動關節,故名思義就是它的關節活動角度很小,主要的功能在於承載重量及維持穩定。相信有很多人都聽過 「中軸穩定,四肢發力」 這句話,其中提到的「中軸」指的就是脊椎。 然而,在許多瑜珈的體位法練習中,練習讓脊椎創造更大角度的動作,卻是被許多人們大力鼓吹和讚揚的。大家不妨看看圖中胸椎和腰椎的 「伸展」 角度,分別為 20-25 度及 15 度,其實它們可以活動的角度並不大,而這個伸展角度便是瑜珈練習者時常提到的 「後彎」 角度。 脊椎生物力學家根據研究指出: 「過度的脊椎屈曲、伸展、旋轉、側彎均會增加椎間盤突出的風險。」 除此之外,過大的脊椎角度訓練也會破壞身體穩定度及造成結構性的損傷,進而影響整體的姿勢維持、動作協調和理想筋膜張力,並衍生疼痛等相關問題。 每個物種都有其先天的結構與限制,每種結構也都有它們的意義與功能,突破結構上的限制,通常不會產生實質的助益。大家可以想想,你是否曾看過野外的動物,不斷地去嘗試突破身體的界限?也可以思考一下,究竟是尊重先天結構的動物們較為健康、協調?還是不斷試圖超越身體結構限制的人們? 我認為透過訓練讓身體維持在合理且必要的可動範圍內,確實是對健康有所助益的,但若是時常讓身體進行超越關節角度的練習,反而會造成許多潛在的破壞。我只能說,目前我找不到能支持「讓微動關節進行大角度動作訓練可提升實質健康效益」的相關科學研究證據。不過,傳說中的效益倒是不勝枚舉,但似乎沒有人能證實這些傳說效益的存在,同時也充滿了許多矛盾點。 至於每個人要怎麼練習?如何看待這件事?這全是個人的選擇和自由。不過我依然衷心希望,瑜珈練習帶來的是真正的身心健康,而不是破壞和損傷! 【瑜珈療癒相關課程】 🧘‍♀️ 瑜珈療癒與骨盆保健(線上課程) https://reurl.cc/1GKXR8 🧘‍♀️ 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 https://reurl.cc/E1VbGa 【建議閱讀】 📖 筋膜 ×...

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 2024/4/19

圖片
  【課程介紹】 瑜珈睡眠(Yoga Nidra)在傳統上是一種引導式的深度放鬆練習,引導師會透過身體掃描、思緒及情緒覺察,或意象引導來幫助人們進入深度休息狀態。科學研究也顯示,此方法具有改善失眠問題及睡眠品質、舒緩壓力及焦慮等情緒,以及提高生活品質等廣泛的健康效益。 本工作坊所介紹的方法,乃是由傳統瑜珈睡眠練習方式衍生,進一步融合當代的神經科學,由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瑜珈療癒(Yoga Therapy)、心理學及身心學等觀點,介紹立基於瑜珈療癒取向的整合式瑜珈睡眠及身心復原的方法。類似的方法也獲得許多國際專業醫療機構認可,廣泛運用在改善身心健康與創傷復原方面。 課程中將輔以多階段的實際練習,以及個別經驗分享與討論,協助學員了解和熟悉基本的瑜珈睡眠及身心恢復引導方式,讓學員於工作坊結束後,能實際運用在自我身心恢復,或於課堂中帶領基礎的瑜珈睡眠及身心復原技巧。 ※ 本工作坊時數(20 小時)可作為「瑜珈聯盟繼續教育」、「整合式瑜珈睡眠團體引導師認證課程」、「 整合式瑜珈睡眠個人引導師認證課程 」學分。 【授課講師】 瑜珈療癒師 Yoga Therapist - Janus Tsai 蔡士傑 ( https://www.facebook.com/IAYTJT ) Janus 老師為首位取得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 C-IAYT 認證的臺灣籍療癒師;加拿大 Pain Care U 疼痛照護瑜珈亞洲區講師;美國 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瑜珈療癒學校認證瑜珈療癒師;iRest Yoga Nidra Meditation 瑜珈睡眠冥想 Level 1 認證引導師;Warriors at Ease 創傷感知及適應瑜珈 Level 1 認證指導師;Yoga for Arthritis 關節炎照護瑜珈 Level I 認證指導師;印度 Shri Kali Ashram 認證 Tantra Yoga 高階導師。 老師擁有心理學學士及運動管理學碩士兩項學位,過去曾擁有十餘年的體適能及運動訓練經驗,同時具有澳洲 Rehab Trainer 進階復健訓練師、丹麥 SMERTEVIDENSKAB.DK 認證疼痛療癒師、挪威 Redcord 神經肌肉重塑技術(Neurac 1)及進階運動訓練(Active Advance)國際認...

「Yoga for Arthritis 關節炎照護瑜珈」Level I 教師認證

圖片
幾天前的一個夜裡,收到了 Yoga for Arthritis 的官方郵件,通知我取得了 Yoga for Arthritis 的 Level I 教師資格。這個消息真是來的又驚又喜,因為我原本以為自己需要再進行補考,才能夠通過考核! 針對 「關節炎」 患者的瑜珈練習及照護方式,在臺灣就像是一片處女地,幾乎沒有人能好好地論述,並在臨床實務上精熟地運用。我要謝謝在南加州健康科學大學 (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Health Sciences) 擔任副研究主任的 Steffany Moonaz 博士開發了這個系統,並在過程中不厭其煩地指導我及給我回饋,讓我清楚了解自己可以再調整和精進的部分。 雖然認證課程只有短短 34 小時的受訓時數,但我卻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將它完成。至今我仍然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部分,才能好好地將這個系統運用在關節炎的患者身上,不過我想如果未來能持續累積經驗,相信我能將這個課程傳遞地越來越完善。 對於關節炎的健康照護,還有很多觀念需要被更新和了解,我很慶幸自己能在受訓期間了解許多科學研究報告和文獻的發現,讓我能更進一步地清楚關節炎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如何做才能提升關節炎患者的動作能力及生活品質。 就跟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在其他症狀上的運用一樣,希望有朝一日這項美好的身心照護方式,能在臺灣慢慢地普及,帶給人們更多的關懷、溫暖和健康照護。

你越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你的生活就會越舒適!

圖片
你是一個喜歡待在舒適圈中,還是喜歡走出舒適圈的人呢?根據我學習的 「浴火鳳凰瑜珈療癒」(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所引用的觀點,當人走出舒適圈時,身體和心智都會發生顯著的學習和成長。 雖然待在舒適圈中,人們常會感到熟悉並擁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但這卻無法創造個人探索的機會。我們的神經生理系統已習慣了這些熟悉的生活方式、信念和感受,導致我們往往處於 「自動駕駛」 狀態,成長和轉化因而受到限制。 如果我們能讓自己踏出舒適圈,靠近自我的 「邊界」 來接觸不適和未知,我們就會創建一個「學習區」。這時候的身體感覺可能是緊張、有壓力,甚至是不安的。但當我們感受到這些 「急躁」 的感覺時,身體和思想就會從習慣的狀態中醒來,引發更高的覺知和接收狀態。 在這種參與和不適的狀態下,大腦會形成新的神經連結和通路,增強學習、適應和復原力。人們會變得更容易接受新的資訊、經驗和見解,進而擴大對自己和周遭世界的了解,並開始改變及轉化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們能系統性地運用這樣的方法,不管在身體上或內心都將越來越強壯,並有很大的機會能從傷痛中復原。這與在進行健身訓練的觀點雷同,我們必須透過 「超負荷」 的練習,來讓肌力和身體素質提升。 很多時候,人遲遲難以改善身體或心理的健康狀況,通常與習慣待在舒適圈中有關。例如:有些時常抱怨及感到膝蓋疼痛不適的人們,寧可去按摩或躺在床上接受電療,卻不願開始從事適合的運動來強化自己的雙腿;有些遭受情緒困擾的人們,寧可借酒澆愁麻醉自己,卻不願去面對自己的問題,而讓自己處於日復一日的惡性循環之中。這些都是在我們身邊時常可以看到的情景。 我必須承認跨出舒適圈需要極大的勇氣,但如果能透過一些專業人員的協助(如瑜珈療癒師、心理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及健身指導員等),我們將會更有勇氣慢慢跨出腳步,不過前提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先有想積極改變的決心,別人才有辦法協助我們。 而當我們越願意走出舒適圈,我們將能夠突破自己的困境越多,我們的生活也將變得越來越舒適! 【推薦閱讀】 📖 喚醒老虎 https://reurl.cc/ZWoMl6 📖 筋膜 X 瑜伽訓練全書 https://reurl.cc/x7928E 【相關課程】 🧘‍♀️ https://reurl.cc/Ny0Gb5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