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4的文章

瑜珈療癒中的關懷心培養:參與和結束

圖片
今天是 2024 年的最後一天,首先我想跟自己及每一位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說聲:「辛苦了!」 今天在引導到教室參加「身心整合瑜珈」練習的學員時,我特別把培養關懷心的 「參與和結束」(Engage and End) 概念帶入課堂中,這是 Roshi Joan Halifax 博士提出的 「GRACE」 模式裡其中的一環,目的是幫助人們在生活互動中培養關懷心,而這也能培養對於自己的關懷心,增加覺察及穩定性,並調節與抒解身心壓力。 生而為人,我們很容易在現實生活及內心中忘了讓自己 「告於段落」 ,以致於時常將工作帶回家中,讓自己持續處於工作狀態,難以好好休息,甚至失眠。有時候,我們也沒有為過去的事件好好劃下句點,讓自己不斷地回想或陷落至過往事件中,影響了情緒及生活的平穩度。而這一切都可視為是對自己缺乏關懷心,讓自己不斷地承受壓力,沒有好好地疼惜自己。 在瑜珈療癒的練習中,我們時常會鼓勵練習者為自己創造一個開放、尊重和具洞察力的空間,並讓自己好好地投入及參與整個歷程。不論練習的過程如何,也練習好好地 「體認」 及 「標記」 結束,讓自己嘗試承認及接受所有發生的事,以繼續進入下一個階段並前進。 這與瑜珈哲學中常提到的 「接納」 和 「放下」 有相當緊密的關連性,放下過去發生的事件,我們才能好好地往前邁進。每個人在生活中,其實都遭遇了許多壓力和衝擊,哪怕只是一點自己或他人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我們都能好好地對自己表達關懷,好好地讓自己 「結束」 那個階段,再重新開始進入下一個階段。 帶著感嘆、懊悔及遺憾,無法讓我們全心投入新的歷程,也無法讓我們改變過去。 Halifax 博士指出,關懷心不是一種奢侈品,它是我們擁有幸福、復原力和生存的必需品。 也許在今天晚上,你可以好好地為自己劃上 2024 年的句點,並帶著過去經歷的滋養,準備在明早醒來,讓自己投入及參與嶄新的一年。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相關課程】 🧘‍♀️ 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 (團報及早鳥優惠 2024/12/31 截止) https://reurl.cc/g60AmX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瑜伽 #瑜珈 #療癒 #關懷 #復原力 #身心健康 #身心療癒 #全人健康 #YogaThera...

練習思維:你日復一日以同樣的方式練習體位法嗎?

圖片
對於瑜珈體位法的練習,你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及思維在練習的呢?或是,你根本沒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呢? 在上週末剛結束的瑜珈師資培訓課程中,我跟學員討論到 「眼鏡蛇式」 的練習,發現在很多人的概念中,眼鏡蛇式就是那樣做(當然每個人有各自的版本)。當我問到眼鏡蛇式可以有哪些練習目的時,大家似乎又被某幾個少數目的所侷限住。我能了解這是源自於他們過往所接受 「教育」 和 「訓練」 ,但我不免想到如果教育和訓練是把人的思考限縮住,那不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嗎? 我與學員分享到,體位法的練習方式取決於 「目的」 為何,而目的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整體;可以是身體,也可以是內心;可以是覺知,也可以是調整。其實還有更多、更多的目的可以去應用。 以眼鏡蛇式為例,我們可以改變練習的方式來符合不同的目的。如果練習目的是鬆動胸椎,可採用的方式是盡可能減少頸、腰椎的動作,著重於胸椎的活動;如果目的在於整合及優化脊椎的動作,則可以特別著重在每段脊椎動作的時序、角度,以及相關肌群是否協調運作。 在瑜珈療癒的應用中,我們也會應用體位法來體現 「情緒」 或 「當下狀態」 ,可用來幫助覺察、釋放能量,也可以用來改變身心關係、促進轉化,而我們也會因應這些目的,來調整及變化體位法的練習方式。 瑜珈練習應是讓我們在各層次及生活中能更有彈性,如果我們能依據目的更彈性地運用體位法,我相信我們能擁有更多可以協助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我們也能提升自己的創造力,讓自己有更寬廣的思維及眼界,而這也是我想要分享給每一個人的部分。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Photo by shu lei on Pexels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瑜珈 #瑜伽 #新典範瑜珈 #全人健康 #身心療癒 #身心照護 #身心健康 #覺知 #瑜珈師資培訓 #Yoga #YogaTherapy #YogaTherapist #Healing #MentalHealth #Awareness #HealthCare #Wellness

你在體驗感受,或評判感受?

圖片
前幾天跟師資培訓的學員聊到,許多人對 「感覺」 和 「情緒感受」 的基本應對方式,從根本上就有了部分偏誤,以致於不停地 「追」 著那些不舒服的感受,試圖想用腦袋找出導致這些不舒服感受的原因,並藉此解決及排除它們。 並不是說有這樣的想法是一種錯誤,畢竟我們都有想讓自己感覺舒坦的本性,只是如果太偏執於尋找某一個原因,可能讓我們錯失了更全面了解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的機會,也會讓自己不斷地採用表面緩解的方式來 「處理」 感受。 第一種常見偏誤是: 「以為自己能找出一個真正的原因。」 針對這樣的想法,我最常告訴學員的一句是: 「如果能找到一個真正的原因,醫生及其他專業人員早就幫你找到了,不是嗎?」 身體的疼痛只與身體姿勢和緊繃有關嗎?失眠只與某種激素分泌不足有關嗎?事實上,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每一種感受或症狀,幾乎都與你的整個生活有關,包括你的身體、想法、作息、所處環境,以及人際關係。 第二種常見偏誤則是: 「我得用某種方法來處理、排出這些不舒適的感受。」 這裡所說的即是我前面說的表面方式,譬如:伸展、滾筒按摩、精油紓壓、淨化脈輪……等。這些方式確實能對人們產生幫助,但如果我們只看到表面或單一現象,並用某些方法去處理這些現象,其實就很容易變成 「治標不治本」 的做法。 回到根本來說,不舒適的感覺和情緒感受其實是要來提醒我們,外在或內在世界正有一些事情正在發生。我們本應該好好地聆聽這些訊息,並實際地去回應這些正在發生的 「事情」 ,但我們卻常常誤將這些感受當成標的,想盡辦法地要去 「處理掉」 這些訊息,而不是正在發生的事件。 感覺和感受作為一種訊息的提供者,是需要我們好好地去聆聽和體驗,而不是過度用想法去評估及判斷的。當我們能好好接收這些訊息時,自然你會慢慢知道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就如同許多動物並不能像人類運用這麼多 「想法」 ,但牠們始終能讓自己安適地活著,因為我們的身體會知道該如何是好,這就是身體的智慧!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Photo by Arina Krasnikova on Pexels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瑜伽 #瑜珈 #療癒 #情緒 #復原力 #身心健康 #身心療癒 #全人健康 #YogaTherapy #CIAYT #Y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