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瑜珈中你不知道的 7 件事 (Ⅰ)

近期在一篇名為 “傳統瑜珈中你不知道的 7 件事” 文章中,作者提醒道:「體位法僅僅是整體中的一部分。」 現代許多人對瑜珈的理解是,課程中如果沒有包含體位法練習(即使是坐著冥想),就不是瑜珈!但從傳統觀點來看,如果硬要說哪一部分較能代表瑜珈,那可能是 “自我反思” 。 文章的受訪者,一位資深的瑜珈教師 Prasad Rangnekar 指出:「我認為瑜珈起初在現代瑜珈文化中被認為是一種身體鍛鍊,可以說是被體位法所綁架,進而代表了整體。」以至於我們不得不在當代瑜珈文化中創造一個新術語 “現代體位法導向瑜珈”,將它與以精神為導向的瑜珈區分開來。 據我了解,“瑜珈” 一詞是隨著各種瑜珈學校和老師而開始流行的,尤其是運用瑜珈中身體鍛鍊方法的老師,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練習和教學方式來創建自己的品牌。現代的瑜珈風格,著重在傳達練習體位式的方式,而不是瑜珈本身的定位或背後的哲學。 瑜珈在梵文中是一條路徑,稱為 “Yoga marga”,字面意義是瑜珈的路徑,而這條路徑導向體悟 “真實自我”。Prasad 表示,他完全支持創新,但這不包括犧牲核心原則,讓學生易於理解而簡化是一回事,但若以犧牲核心觀點為代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無論我們進行了多少的創新,都應該以不偏離瑜珈核心為前提。畢竟,瑜珈是一種體驗自由的科學或方法,這不僅僅基於體位法的練習,還包含超越心智波動的自我體驗,這種經驗會帶來持續的平靜,完全擺脫有限的自我觀念,以及對他人無私的包容和同情。 看完這篇文章,我能深深體會 Prasad 的感受與論點,體位法練習的確能為人們帶來好處,但以現今的狀況看來,負面影響似乎比正面影響來得多。我也了解 “解鎖” 體位法,對許多人而言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可能是毅力的表現,但卻常常以身體及關節的耗損為代價,包含韌帶鬆弛、慢性關節磨損(可能導致須置換人工關節)、下背痛、肌筋膜失去彈性......等。 我們其實可以對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好的選擇,如果你熱衷於練習或解鎖體位法,不妨嘗試詢問自己,你練習瑜珈的初衷為何?你教學的初衷為何?以及你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近期活動】 瑜伽療癒與脊椎禪柔靜心之旅 https://bit.ly/3gbGWtX 【相關閱讀】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https://bit.ly/3hMYKw1 讓心裡的傷不倒帶 https://bit.ly/3kuFs0Z 給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