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1的文章

恢復性瑜珈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但可能是你需要的!

圖片
在臺灣, 「恢復性瑜珈 (Restorative Yoga)」 常被翻譯為 「修復瑜珈」 ,但其實 “修復” 這兩個字很容易造成人們的誤解,讓人們以為這樣的練習可以修復人體組織(人體其實有自癒能力),或產生了以下我們要探討的迷思。 C-IAYT 瑜珈療癒師,同時也是《Restorative Yoga: Relax》一書作者 Caren Baginski 近期就在她新發表的文章中,針對恢復性瑜珈進行了一些解析,以下是她所提出的看法。 Caren 多年來整理了一份人們不想練習恢復性瑜珈的原因清單,她發現在特別重視 “成果” 、 “汗水” 和 “身體素質” 的西方瑜珈體式練習文化中,恢復性瑜珈等於是翻轉了這樣的腳本,因為恢復性瑜珈會使用輔具舒適地支撐身體,沒有主動的拉伸,且通常在溫暖、安靜和昏暗的空間中練習,並維持在靜止姿勢一段時間(5-20 分鐘)。 也有些人們難以讓自己保持在靜止的狀態,他們的腦海裡可能會出現自己不想要或侵入性的念頭或情緒,而感到坐立難安,猶豫是否要繼續 “躺著什麼都不做” ,並認為恢復性瑜珈是缺乏身體鍛鍊,且是初學者、銀髮族或體式練習困難者在練習的方式。 但這一切都是誤解,恢復性瑜珈不僅適用於初學者、年長者、罹患疾病或主動練習瑜珈體位法有困難的人,它不管在一般瑜珈課堂或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個人課程中,都可以協助人們打開通往平靜的新途徑,甚至是進入透過其他方式無法到達的境界。 以下是有關恢復性瑜珈的三大迷思: 迷思 Ⅰ:恢復性瑜珈只適合初學者。 恢復性瑜珈創造空間來連結心智且不使之分心,這就是為什麼我永遠不會稱它為 “初學者” 練習的原因。我們從帕坦伽利 (Patanjali) 的《瑜珈經》中了解到,高階的練習與體式無關,而是與進入更深層自我探索的沉靜內在狀態有關。在練習恢復性瑜珈時,你可能會遇到許多波動的念頭,但這可能是一個變革性的啟示:學習在放鬆狀態留意自己的思緒,而不受它們的束縛。 迷思 Ⅱ:恢復性瑜珈僅適用於年長或受傷者。 這種誤解將恢復性瑜珈描繪成一種純粹的身體練習,僅適用於身體能力有限的人。但這與事實差距甚遠,瑜珈不僅僅是體式而已,瑜珈是一種哲學系統,支持我們與他人和諧生活,那些尋求深化練習的人們可以透過恢復性瑜珈來做到這點,它鼓勵藉由放慢腳步和走入內在來促進此過程。請記住,恢復性瑜珈與拉伸無關,這是關於放鬆...

瑜珈練習中肩關節的枷鎖

圖片
知名的肌動學專家 Donald A. Neumann 博士曾提出這樣的思考: 「肩部盂肱關節的不受束縛是先天的不穩定?」 我想有關肩關節的議題,應該是許多瑜珈練習者、運動愛好者,甚至是許多不太運動的人們都相當關心的一個部分,因為有很多人因為肩關節的問題,而造成了酸麻、疼痛、活動受限……等不同困擾。 正如 Donald 博士所言,盂肱關節在許多解剖特徵上,都是為了使之擁有的活動度大於穩定度。而這樣的不穩定若加上不適切的關節動作,常會經由時間的累積而使關節的軟組織承受破壞性的壓力,最終造成肩關節相關的病變。 對解剖學有初步了解的朋友,一定都曾聽過 “旋轉肌袖” 這個名詞,主要指的是 “棘上肌” 、 “棘下肌” 、 “小圓肌” 和 “肩胛下肌” 幾條肩旋轉肌,它們除了能協助肩關節進行不同角度的旋轉外,還扮演著穩定肩關節的重要角色。 我們也可以簡單地說,如果這幾條肌肉無力、緊繃、過度鬆弛或張力不平衡,將會造成肩關節靜態與動態的不穩定,增加肩關節損傷的風險。 另外,肌動學家還發現另一條肌肉 “前鋸肌” 也對肩關節的動作具有重大影響,研究發現即使只有少許的前鋸肌無力,也會干擾正常的肩關節運動。而以上這些情況都跟 “肩峰下夾擠症候群” 有一定的關連。 在瑜珈的練習中,有許多手部支撐及手平衡的體式,這都與肩關節的動、靜態穩定息息相關。經常會有人誤以為只要不斷練習相同的動作,就能夠強化自己肩膀周遭的肌群,減少練習時的肩關節不適感,或是誤以為能完成某些手平衡體式,就代表肩關節的健康和穩定。 但事實上,要維持肩關節真正的穩定並沒有這麼簡單,它可能需要多面向、個別化及整合式的調整和訓練,才能讓每一塊肌肉各司其職並融洽地分工合作。 另外,也要提醒大家的是,有時在某些瑜珈課堂中,會過度強調所謂的 “開胸” 和 “開肩” 練習,而這樣的練習可能會讓原本就不容易穩定的肩關節更易鬆脫,造成關節周遭的軟組織過度鬆弛,這對於肩關節的健康而言,並沒有實質的益處可言。 文獻中歸納出幾個造成肩峰下夾擠症候群的直接和間接可能原因,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 ● 不正常的盂肱關節和肩胛肩廓關節運動。 ● 會影響肩胛肩廓關節型態的慵懶姿勢。 ● 控制盂肱關節或肩胛肩廓關節的肌肉疲乏、無力、控制不良或緊繃。 ● 肩峰下空間內或附近組織的發炎或腫脹。 ● 肩旋轉肌群肌腱的過度磨損或後續的退化。 ● 盂肱關節的...

別再相信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

圖片
我相信大家一定曾在勵志或談論情感的文章中看過類似的話語,例如:“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只要你好好愛自己,生活也可以很美好”、“除非你愛自己,否則沒有人會愛你”、“女人不需要男人” 或 “男人不需要女人” 等。 如果你強烈認同這樣的信念,又長期處於獨自一人,鮮少有社交生活,我想請你踏踏實實地捫心自問,自己真的過得好嗎? 知名神經科學和心理健康專家 Bruce D. Perry 醫學博士曾說過: 「除非你愛別人,也有人愛你,否則你無法愛自己,獨自一個人過生活,無法建立愛人的能力。」 在在點出社交生活的重要性。 史丹佛大學的 Kelly McGonigal 博士也在她的著作《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中不斷強調,人與人間的合作與分享,能讓人感到愉悅,解放壓力、孤獨感及人際焦慮,促進人的身心健康。 或許你會很享受獨自一人的時光,但那通常是發生在你的日常生活充滿了許多壓力,並缺乏喘息時間的狀況。譬如,許多辛勞的媽媽們經常需要無時無刻需要照料幼兒,還得兼顧做飯、打掃等家事,直到閉眼睡覺前,幾乎一刻不得閒;或是有些工作繁忙的上班族,需要長時間工作及加班,工作場域中又需要大量與他人交涉、協商,就像是分秒都被不同的事務塞滿一樣。 如果是這樣的狀況,也許你會很喜歡偶爾到來的獨處時光,因為你終於可以好好地喘息一番,可以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近期,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 (NYU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 發表在醫學期刊中研究還發現, 成年人的支持性社交互動,對於避免認知能力衰退相當重要。 這項研究增加了許多證據顯示,人們可以為自己或關心的人採取積極的行動,以減緩大腦老化或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機率。 研究人員也發現,擁有一種特定形式社會支持的個體,其認知功能是比其他人更高的。而其中研究人員特別強調,如果你的身邊擁有一個好的 “傾聽者” ,將可以改善你的大腦健康。 而這也是何以我在瑜珈及瑜珈療癒相關培訓課程中,會特別重視傾聽的練習,並讓這些未來的引導者們,能充分了解社會層面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除了必須在課堂提供適當的社會支持外,也要鼓勵學員在課堂外發展良性的社交生活,如此一來,才能更全面地提升人們的身心健康。 我對 Joel Salinas 博士的這段話特別有所共鳴: 「我們都應該尋找好的傾聽者,並讓自己成為更好的傾聽者。」 瑜珈所蘊含和傳遞的,遠遠不僅...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圖片
前幾天因為在帶領 RYT 200 瑜珈師資培訓,所以比較沒有空暇寫文章與大家分享,不過每一次帶領課程,總是能讓我看見和學習到許多,也能夠更確信自己所傳遞的理念,可以帶給人們需要的身心正向轉化。 在這個階段的培訓裡,我們提到了許多解剖學的知識,對比出許多人體科學與瑜珈練習上的矛盾,也看見了非必要的信念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與行動,造成瑜珈練習對人體運動功能的損害,甚至是長期、慢性的組織傷害。 我一直都深信,如果瑜珈練習能與人體科學相輔相成,一定能為人們的健康產生更多的效益,但很遺憾的,這樣的觀念並沒有深植在多數的瑜珈練習者身上。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類似人體解剖這樣的學科並不是如此平易近人,讓人們難以將這些概念融入自身的練習之中。 有學員在課堂中也提出這樣的困惑,究竟要如何將解剖學的知識與瑜珈練習或教學相結合呢?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將每一個練習與日常生活所需的動作及功能相結合,以促進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效率為目標,而非以達到特定體位法為目的,將能夠把解剖學的知識融入教學更多,因為正如同我前面所說的,許多體位法的練習方式是與人體結構與運作模式相抵觸的。 當然,獲取知識的來源也相當重要,有些解剖學翻譯書讀起來確實是相當艱澀難懂,這也增加了人們理解人體解剖的難度和意願,如果書籍內容能涵蓋更多生活中的動作與運動實例解說,相信能提高許多閱讀的理解與興趣。 近期正好有一本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出版,是我認為撰寫地相當不錯的運動解剖書籍,這也要感謝出版社 楓書坊文化 Maplebook 當初邀請我擔任書籍的專家推薦人,讓我有機會接觸到這本書。 我想這本書富含生動實例及圖文結合的敘述方式,是能讓瑜珈老師和練習者、健身教練和愛好者、物理治療師……等對解剖知識有需求,以及想更深入了解人體解剖和靈活運用解剖知識者,獲得更多的啟發。 如果你正苦於不知如何提升自己的解剖學知識,或許可以參考這本人體運動解剖全書,讓你的人體運動解剖學習之路,不再遍布荊棘和阻礙! 📖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新修版) https://bit.ly/2YWlx5r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楓書坊文化 #瑜珈解剖 #瑜珈 #瑜伽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身心療癒 #身心健康 #療癒 #健康照護 #Anatomy #Yoga #YogaTherapy #YogaTherapist  #HealthCare #Wellnes...

你有 “幫手” 症候群嗎?

圖片
  在身為療癒師的這些年裡,聽見過許多類似的故事,人們因為不斷地 “幫助” 他人,而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 有些人是因為長期協助家人和朋友,而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反而造成工作、助人、休息及自己的生活上的紊亂,讓自己心力交瘁;也有些人則像是想要拯救每個人一樣,不斷地向他人伸出援手,甚至承擔了他人的痛苦,讓自己承受過多的壓力,掏空自己的身心能量。 有的時候,我們可能只是以為自己不知道如何婉拒他人,或是因為種種原因不好意思拒絕他人,又或者是拒絕他人會讓自己感到虧欠和羞愧感,但除了這些原因之外,卻還可能存在著更為深層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早年的 “創傷” 。 加拿大知名的醫師兼暢銷作家 Gabor Maté 就曾坦露,他的母親在他年幼時,因為要挽救他的生命,而將他送給了一個陌生人,但幼小的 Gabor 卻將這樣的情況解讀成 “他不被需要!”  這樣的內心創傷,就在他不自知的狀況下,不斷地左右他的生活,並導致他成年後的工作成癮現象,因為不斷地醫治他人,能讓他感到 “被需要” ,也象徵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人擁有同情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但有時我們助人行善的本能,會與其他的心理需求和驅力相混淆,如果我們的助人行為是出自於未被化解的創傷,那它就可能造成我們生活中的混亂,最後讓自己身心俱疲。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不被需要,可能是由於我們過往不被認同,或沒有擁有足夠的愛,漸漸地也讓自己也變得不認同自己,看不見自己的價值,而用許多的行為來填補、掩飾或避免痛苦。但這樣的模式卻會讓人落入痛苦的輪迴中,造成更多的痛苦,以及家庭和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在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的過程中,我們會探尋自我的價值,以及 “我們是誰?” 的議題,也會練習深度地去覺察自己的內心狀態,讓受傷的心慢慢被看見,並得到應有的撫慰和憐憫。 相關研究也發現這有助於人們去了解過去的創傷經驗,並協助自己走過創傷的歷程。包括我自己在內,也透過這樣的練習,看見並化解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讓自己從悲痛的事件中成長,擺脫了受創經驗的奴役。 我深信每一個人都具有其獨一無二的價值,也值得擁有豐厚的愛與疼惜,但我們可能得先花一些心力來看見及肯定自我的價值,而前提是我們必須先對自己產生同情和憐憫之心,讓自己成為具同理心的見證者! 【推薦閱讀】 📖 讓心裡的傷不倒帶 https://b...

筋膜修復對症手療書

圖片
今天要與大家分享一本由我和許多專業醫療人士共同掛名推薦的新書 《筋膜修復對症手療書》 。 筋膜在近十幾年來,幾乎已經成為運動和醫療界的顯學,我也認同如果身體工作者在知識和技能上欠缺了筋膜這一塊,將會錯失許多協助他人的關鍵思維及途徑。 雖然筋膜學在研究及發展上,已經擁有相當程度的進展,但仍舊有許多目前尚難以窺視的奧秘。而這本書裡提到的 “筋膜變形模式 (Fascial Distortion Model, FDM)” ,對我來說便是一種解讀筋膜的不同思維,也在臨床上獲得相當不錯的實證回饋。 作者提出了六種筋膜變形模式的名稱與概念,包括: ● 誘發帶 ● 突出誘發點 ● 連續區變形 ● 摺疊變形 ● 柱狀變形 ● 構造固著 同時著眼於一般人常見的疼痛問題和緩解方法,如背痛、頭痛、骨盆腔疼痛、腹痛,及乳房切除的術後胸壁疼痛等;另外也針對運動員的常見傷害提出筋膜治療的觀點,如跑者的膝蓋疼痛、游泳選手的肩痛、舞者的髖部和腳踝問題等。 我格外認同 FDM 治療主張 “以病患為中心” 的合作關係,能讓患者得到充分的尊重與理解,而健康照護從業人員也能從患者身上獲得更完整或可能錯失的資訊,這對於醫療及健康照護而言,都是能讓醫病雙方獲益更多的理想模式。 雖然瑜珈老師及瑜珈療癒師並不具備徒手治療的資格,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筋膜調整觀點融入到課堂之中,或與其他方法作結合,相信也能產生加乘的效果,提供人們更多的健康效益。 對於想要更全面了解筋膜的朋友,這或許是一本可以作為參考的書籍,提升你對於筋膜保健的視野與深度。 📗 筋膜修復對症手療書 https://bit.ly/3lfWvq2 #筋膜修復對症手療書 #方言文化 #筋膜 #瑜珈療癒師 #瑜珈療癒 #瑜珈 #瑜伽 #療癒 #身心療癒 #身心健康 #健康照護 #Fascia #FascialDistortionModel #FDM #YogaTherapist #YogaTherapy #Yoga #Wellness

教導瑜珈的你,有好好恢復自己的能量嗎?

圖片
  我想大部分腳踏實地的瑜珈老師都能夠認同,教授瑜珈並不是一個能讓人賺進大把鈔票的行業,加上許多大型運動場館不合理地壓低教師薪資,讓瑜珈老師們為了維持生計,必須疲於奔命,教授大量的課程,或是不得不兼職從事其他的工作。 回想起早年的自己,為了支應在臺北生活的家庭開支與房貸,每週必須教授近 30 堂的課程,但為了保持自我的練習,我得趁著課堂與課堂間的空檔,前往瑜珈會館練習。為了要精進自己的身體素質,多數時間我選擇的課程都是所謂的 “進階” 課程! 然而,早期(或許現在也相同)大部分的進階課程,都是強調更多的體能鍛鍊和難度更高的體位法練習,因此我每天都帶著幾乎被消耗殆盡的身軀回到家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雖然,當時的我讓自己的經濟層面免於匱乏,但卻無形中累積了許多身心的疲勞,包含一些莫名的身體疼痛,以及心理層面的耗竭,我想一定也有很多老師曾經或現在正遭遇類似的經歷。 資深的艾氏 (Iyengar) 瑜珈認證教師 Charlotte Bell 曾說道,幾年之前的她,已斷斷續續練習調息 30 年,但卻經常因為無法好好地深入呼吸而感到沮喪。有次她在參加一場研習課程時,便詢問老師:「為什麼對我而言,深層吸氣會如此困難,緩慢、延長的吐氣卻很容易?」 老師回答:「你已經教瑜珈很長的時間了,是嗎?」 她點了點頭。老師繼續說道:「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 教學很久的人會變得非常擅長釋放他們的能量,但不太善於把它收回來。 」而這樣的情況會慢慢變成一種不健康的習慣,讓自己的付出比願意接受的來得多。 其實,每一次用心的教學都會消耗教學者許多能量,甚至會承載來自於學員們的各種情緒與壓力,如果教學者沒有適時地讓自己恢復,很容易和當年的我一樣,讓自己的身心消耗殆盡。 但往往許多良善的瑜珈老師們,都把學員看得比自己還要重要,希望能協助學員們更多,而卻疏忽了自我的照護。我時常在自己教授的培訓與研習課程中,看見許多老師的疲憊與壓力,他們雖然能講授各樣的身心照護技巧,但卻無法將那些技巧運用在自己身上。 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不曉得該如何與情緒共處、不善於覺察及表達身體感覺、不知如何改善自己的睡眠困擾…..等,都是我在許多瑜珈老師身上時常看見的。 在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的範疇中,十分重視引導者的身心狀態,因為引導者的身心狀態將會對學員產生重大的影響。但即使我們只是在教授一般的瑜...

日變節律

圖片
還記得近十年前,居住在印度果阿 (Goa) 的那幾個月裡,我的身心產生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轉變。我的瑜珈練習比以往更柔和,但身體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盈和彈性;我的運動量比在臺灣時少了許多,但卻感覺身體比之前更為強壯、更有精力。 期間我曾經拜訪了當地的阿育吠陀醫師,請他對我之前在臺灣久久無法痊癒的皮膚問題提供建議,這位醫師告訴我,他開立的那些草本小藥丸,只能提供一小部分的幫助,作為過渡時期緩解之用,真正重要的是我必須注重每一天的 “平衡” 。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在印度那些看似神奇的身心轉變,可能都與 “整體平衡”   有著極大的關連,而這一切正巧與我最近在讀的 《日變節律》 相互呼應著。這本書的作者 Suhas Kshirsagar 是一位來自印度的知名阿育吠陀醫師,目前為美國加州阿育吠陀治療與整合健康診所主任,他從阿育吠陀和現代科學的觀點,針對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提出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觀點及建議。 “日變節律 (circadian rhythm)” 又稱為 “晝夜節律” ,概念也類似大家所熟知的 “生理時鐘” ,意即一個人的身心狀態,會隨著每天不同的時段而產生週期性的運作,包括新陳代謝、血壓、細胞修復、荷爾蒙的生成……等。 舉例來說,人在正常狀態之下,腦部會於晚間 9 點前後開始釋放褪黑激素,濃度會在夜間 2-3 點達到高峰。但如果我們在夜晚仍暴露在藍光或強光下,就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導致睡眠及身體抗氧化的問題,甚至有科學家指出,現代人在晚間亮燈的習慣,可能是越來越多人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 相信許多瑜珈練習者或多或少都了解整體平衡的重要性,但平衡的促進不僅僅在於身體與內在環境中,還需要從身體與外在環境的連結中進行,並順應大自然的日常節律,而這正是阿育吠陀醫學聚焦的重點所在。 或許這對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有一定的難度存在,不過 Suhas 博士對如何建構療癒的一天,提供了許多不同的替代方案,讓人們可以從些微的調整開始,慢慢邁向阿育吠陀的一日生活,我也認為平衡的生活需要一點一滴慢慢地調整,抱負遠大的改變計畫通常既不實際,也容易半途而廢。 如果你自覺是個生活作息混亂,也想嘗試調整的人,或許可以考慮讀讀這本書;如果你是長期受到睡眠、便秘、肥胖、消化系統、心血管疾病或精神壓力等問題所苦,又久久無法找到具實質效果的改善方式,或許這本書能提供你一些有助益的指引。 當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