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性瑜珈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但可能是你需要的!
在臺灣, 「恢復性瑜珈 (Restorative Yoga)」 常被翻譯為 「修復瑜珈」 ,但其實 “修復” 這兩個字很容易造成人們的誤解,讓人們以為這樣的練習可以修復人體組織(人體其實有自癒能力),或產生了以下我們要探討的迷思。 C-IAYT 瑜珈療癒師,同時也是《Restorative Yoga: Relax》一書作者 Caren Baginski 近期就在她新發表的文章中,針對恢復性瑜珈進行了一些解析,以下是她所提出的看法。 Caren 多年來整理了一份人們不想練習恢復性瑜珈的原因清單,她發現在特別重視 “成果” 、 “汗水” 和 “身體素質” 的西方瑜珈體式練習文化中,恢復性瑜珈等於是翻轉了這樣的腳本,因為恢復性瑜珈會使用輔具舒適地支撐身體,沒有主動的拉伸,且通常在溫暖、安靜和昏暗的空間中練習,並維持在靜止姿勢一段時間(5-20 分鐘)。 也有些人們難以讓自己保持在靜止的狀態,他們的腦海裡可能會出現自己不想要或侵入性的念頭或情緒,而感到坐立難安,猶豫是否要繼續 “躺著什麼都不做” ,並認為恢復性瑜珈是缺乏身體鍛鍊,且是初學者、銀髮族或體式練習困難者在練習的方式。 但這一切都是誤解,恢復性瑜珈不僅適用於初學者、年長者、罹患疾病或主動練習瑜珈體位法有困難的人,它不管在一般瑜珈課堂或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個人課程中,都可以協助人們打開通往平靜的新途徑,甚至是進入透過其他方式無法到達的境界。 以下是有關恢復性瑜珈的三大迷思: 迷思 Ⅰ:恢復性瑜珈只適合初學者。 恢復性瑜珈創造空間來連結心智且不使之分心,這就是為什麼我永遠不會稱它為 “初學者” 練習的原因。我們從帕坦伽利 (Patanjali) 的《瑜珈經》中了解到,高階的練習與體式無關,而是與進入更深層自我探索的沉靜內在狀態有關。在練習恢復性瑜珈時,你可能會遇到許多波動的念頭,但這可能是一個變革性的啟示:學習在放鬆狀態留意自己的思緒,而不受它們的束縛。 迷思 Ⅱ:恢復性瑜珈僅適用於年長或受傷者。 這種誤解將恢復性瑜珈描繪成一種純粹的身體練習,僅適用於身體能力有限的人。但這與事實差距甚遠,瑜珈不僅僅是體式而已,瑜珈是一種哲學系統,支持我們與他人和諧生活,那些尋求深化練習的人們可以透過恢復性瑜珈來做到這點,它鼓勵藉由放慢腳步和走入內在來促進此過程。請記住,恢復性瑜珈與拉伸無關,這是關於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