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瑜珈睡眠與身心恢復工作坊(2022/3/25)

圖片
瑜珈睡眠(Yoga Nidra) 在傳統上是一種引導式的深度放鬆練習,引導師會透過身體掃描、思緒及情緒覺察,或意象引導來幫助人們進入深度休息狀態。科學研究也顯示,此方法具有改善失眠問題及睡眠品質、舒緩壓力及焦慮等情緒,以及提高生活品質等廣泛的健康效益。 本工作坊將進一步融合傳統瑜珈睡眠及當代神經科學,由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 、 瑜珈療癒(Yoga Therapy) 、 心理學 及 身心學 等觀點,介紹立基於瑜珈療癒取向的整合式瑜珈睡眠及身心恢復的方法。 課程中將輔以多階段的實際練習,以及個別經驗分享與討論,協助學員了解和熟悉基本的瑜珈睡眠及身心恢復引導方式,讓學員於工作坊結束後,能實際運用在自我身心恢復,或於課堂中帶領基礎的瑜珈睡眠及身心恢復技巧。 ※ 本工作坊時數(20小時)可作為「 瑜珈睡眠與身心恢復 100 小時認證引導師 」及「 瑜珈聯盟繼續教育 」學分。 【授課講師】 瑜珈療癒師 Yoga Therapist - Janus Tsai 蔡士傑 ( https://www.facebook.com/IAYTJT ) Janus 老師為首位取得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 C-IAYT 認證的臺灣籍療癒師;加拿大 Pain Care U 疼痛照護瑜珈亞洲區講師;美國 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瑜珈療癒學校認證瑜珈療癒師;iRest Yoga Nidra Meditation 瑜珈睡眠冥想 Level 1 認證引導師;Warriors at Ease 創傷感知及適應瑜珈 Level 1 認證指導師;印度 Shri Kali Ashram 認證的 Tantra Yoga 高階導師。 老師擁有心理學學士及運動管理學碩士兩項學位,過去曾擁有十餘年的體適能及運動訓練經驗,同時具有澳洲 Rehab Trainer 進階復健訓練師、丹麥 SMERTEVIDENSKAB.DK 認證疼痛療癒師、挪威 Redcord 神經肌肉重塑技術(Neurac 1)及進階運動訓練(Active Advance)國際認證訓練師證照,也曾接受過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結構整合、ZOGA 筋膜瑜珈多面向動作、Fascial Fitness 筋膜適能、神經動能療法(Neurokinetic Therapy)、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D...

零公里 - 我與幸福的距離

圖片
如果說 《瑜珈經》 是瑜珈練習者的生活及邁向喜悅之路的指引,那麼 《零公里》 這本書,我會將它稱之為以旅途札記呈現的現代版瑜珈經,因為它能帶給我們許多的反思,引領你看見自我的內在衝突,協助你探尋真實的自我,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當時會選擇這本書來閱讀,完全是因為它名列在法國暢銷書榜超過 200 週,並有超過 400,000 冊的銷售量,這點引發了我的好奇心,究竟是什麼樣的旅途敘事書能獲得如此多人的共鳴? 在我閱讀到第二個章節時,我幾乎已完全能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喜愛這本書。除了作者生動美妙的文字運用之外,那些真實刻畫的旅途經歷和內心反照,就像是一篇篇的充滿寓意的小故事,直達我的內心深處。 書中的主角瑪耶拉,受她罹癌的摯友羅蔓所託,半推半就地隻身前往尼泊爾,要向一名在當地從事醫療研究的美國學者傑森,拿取一份能拯救她性命(羅蔓對此深信不疑)的文本手冊。 但一連串的突發事件,迫使瑪耶拉必須遠赴喜馬拉雅山才能與傑森會面,並拿到那本珍貴的手冊,也因此遇見了她的尼泊爾嚮導尚堤,開始了一段意料之外的自我覺醒之旅。 我特別喜歡瑪耶拉在面臨一座百米吊橋,因懼高與害怕吊橋斷落所發生的事情。尚堤告訴她:「你現在的情況就像是做夢一樣,當你睡著時,沒有什麼比你的想像力還真實的了。身體會因為情緒而出現反應,面對恐懼,你會全身僵直;你的心跳會加快;你的呼吸急速,而當你醒來的時候,就會擺脫這種緊張的狀態,因為你腦子裡所接收到的信號是令你安心的信號。現在也是同樣的道理,你被想像出的惡夢給困住了。但是你自己也看得出來,現實並非如此。」 另一位雪巴人也說著: 「要是恐懼敲門,而你有勇氣將門打開時,就會發現門後原來沒有人。」 這些話都讓我深有同感,我們的確經常被自我想像出來的事物所箝制著,即使真實的事物就在眼前,我們仍然會視而不見,任憑恐懼擺佈著我們。 我也很認同瑪耶拉在故事結尾時的體悟,其實 幸福並不在於那從不存在的最後里程,而是在每個時刻開始的零公里處。 如果我們認為幸福必須在具備某些條件後才能被擁有,那我們可能會錯過許許多多幸福和喜悅的當下,忘了自己實際擁有了多少美好和珍貴的人事物。 我想 《零公里》 這本書,會很適合正在人生旅途中尋找自我的人們閱讀,也很適合想探尋自我更多的朋友們,就算你只是把它當成旅行遊記來閱讀,我相信你也能從中獲益許多,感受到滿滿的感動與喜悅。 推薦給大家! 📖 ...

筋膜工作坊課後札記

圖片
  關於筋膜,一直是許多瑜珈老師及身心工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的課題。但筋膜的概念卻又如此的重要,能幫助我們跳脫過去解讀人體不適宜的觀念,更能讓我們了解人的身體與感知、情緒、循環、內分泌、神經等系統間的緊密連結,提醒我們應該以更整體、宏觀的視野來看待 “人” 。 雖然筋膜學是一門廣博精深的學問,但如果一個人能對筋膜有初步的了解,至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對筋膜健康的基本照護,也能擁有更多的工具來改善自己的身心不適,這也難怪 《解剖列車》 作者 Thomas Myers 會在 《給瑜伽.健身.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 推薦文中提到: 「事實上,就算你只是恰巧擁有這具身體,也應該閱讀這本書。」 我個人在教授筋膜相關課程時,也喜歡將促進筋膜健康的觀點和技巧,融入到各種不同的身心健康促進方法及日常生活中,有時我會對瑜珈老師及練習者進行分享,有時對象則是心理諮商或治療專業人員,當然也有許多給予普羅大眾的分享。 不過無論對象是誰,我都希望聽者能了解筋膜基本觀念和原則,進而活用到各自的專業領域及生活中,因為我認為依據個人的 “獨特性” 彈性調整方法是相當重要的,這才是真正富有 “人性” 的健康促進及療癒內涵。 對於筋膜的健康促進,我們至少須思考到 「筋膜彈性」 、 「筋膜放鬆」 、 「筋膜伸展」 及 「感覺細緻化」 四個面向。然而,現在有許多人似乎過度著重在筋膜的放鬆和伸展,而忽略了彈性的訓練,以及能促進筋膜良好發展的身心感知訓練,這同樣會造成筋膜的健康發展侷限,甚至導致各類的損傷。 我們可以思考,人的日常功能活動中,多偏屬於哪一類的人體運動方式,是時常需要延展身體的動作?或是需要力量的動作居多?我相信大家應該都能歸結出相當明確的答案。 因此,對於瑜珈練習者而言,我時常會鼓勵他們,關於伸展類型的練習, “適切適度” 即可,不要被體位法外在的形象所魅惑了。因為大量及大角度的伸展,對於筋膜和人體來說,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有效益,過度的伸展反而會折損身體功能,或造成筋膜結構破壞及損傷。 盡可能進行不同類型的身體運動,對筋膜健康是有效益。如果我們能時常參與不同類型的運動,不但能給筋膜更多元的刺激與訓練,也能讓我們對於生活有更多不同的體驗,讓生活充滿更多的趣味和變化,不是嗎? 我也要謝謝一直以來願意聆聽我分享的每一位朋友,希望我的分享能為你們的生活注入些許良善的能量,讓你們能運用自身的智...

當療癒已不再是療癒

圖片
前幾天在 「舞療師心語 From the Heart of a Dance Movement Therapist」 臉書專頁上,看見了一篇令我頗有感的文章,讓我想要將它好好地紀錄下來。 以下是這位老師的文章摘錄: 關於現今人們時常將「療癒」掛在嘴上這件事,老師大致上這麼說過:療癒二字被過度(且經常是不當的)使用、廉價化,變成隨手可得、快速完成的產物。 觀察小貓打哈欠、喝到一口珍奶、看到美麗的風景……,好療癒喔!「好療癒喔」真的有療癒嗎?還是其實是什麼其它被強調的正向感受? 我很同意這類流行話語展現新意,幫助我們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諸如好放鬆、心情好轉的感受。但,隨口可說、垂手便可滿足的「療癒」,久而久之,大眾對於療癒、獲得療癒的心態與理解,很可能也漸漸扭曲成:要得到療癒/療效,不需要徵詢甚麼專業、不需經過長時間、不需要付出金錢......。 看完這篇文章,讓我思索了好一段時間,也連結到一直以來從事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工作的種種。 不管是前來接受培訓的瑜珈老師或健康照護從業人員,或者是前來尋求協助的個案和團體課程學員,其中有部分的人們似乎也受到了這種現象的影響,以致在他們的心中,各有一套自以為的「療癒」模式。 當我們依循身心療癒的科學和基本原則,傳遞著這樣的知識和方法時,卻因為不符合他們心中療癒的模樣,而被看輕、忽視其中蘊含的重要觀點和考量,批評你言之無物,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和金錢,甚至反過頭來 “指導” 你應該怎麼做才是療癒。 但如果你是一個對真正的療癒(或人類科學)有基本認識的人,就會發現他們認為的療癒和所作所為,不斷地在扼殺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復原,或將不健康的思想和價值觀繼續加諸於他人身上。 我能理解每個人都希望能快速復原的這種企求,也知道很多人會想學習到這樣的方法,來滿足個案或學員這種被扭曲的需求,進而提升自我的優越感,成為所謂的 “男神”、“女神”。 但不論是哪一個身心健康復原的專業人士,都不斷地在告訴我們,療癒沒有捷徑,需要 “長時間” 重複練習非常根本的東西,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努力慢慢復原和成長。 就像前面文章作者所說的,發表這樣的言論可能會被討厭,但我還是想把真相說出口, 在療癒的世界裡,並不存在你心中想像的特效良方(如果有,誰不想要),療癒的過程也不是你想的那樣舒適、美好,你必須披荊斬棘走過艱辛的旅途,才能夠得到真實而完整的收穫,讓自...

阻礙你走出舒適圈的是 “擔憂” 嗎?

圖片
  不管是瑜珈老師也好,練習者也好,總會面臨是否要走出舒適圈的抉擇! 在每次培訓師資或帶領工作坊的過程中,總會聽見學員們提到改變教學方式的疑慮和擔憂,因為他們原本的教學方式,可能已經被學生們喜愛及習慣,因而擔心如果突然改變了教學風格,是否會不被學生們接受,甚至不再喜愛! 傳統的瑜珈練習和教學方式,確實與偏向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 取向的練習方式有相當顯著的不同,因為當今的瑜珈療癒融合了更多關於 “人” 這個獨特生物體的科學原理。 譬如說,為了促進一個人的自我成長與選擇能力,我們會避免制式化及過度明確的單一口令引導,而會讓練習者依據自己的身心狀態,在安全的範圍內選擇動作的角度和停留時間。因此,就不會有動作應該到什麼樣的角度,或應該停留幾個呼吸的指令。 對於老師而言,用以往慣用的方式教學,既是熟練又較為輕鬆,而且也不需面對舊有學生可能產生的困惑或質疑;但如果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就必須走出早已習慣的舒適圈,重新練習口令的引導方式,也可能會面臨學生們的諸多反應,所以有許多人會因此而感到卻步。 對於瑜珈練習者也是一樣,要打破自己長年的練習模式,甚至是認知或信仰,會是一件相當不舒服的事情,因為它代表的是一種 “破壞” ,會讓內心充滿了衝突與矛盾,以及許多的不確定感。 就我所知,有很多人是認同瑜珈療癒背後的理念和方法的,因為他們本身在培訓時的體驗,確實讓他們感受到更為豐富的身心助益,但是擔憂和慣性卻阻擋住自我改變的去路,甚至讓他們在還沒有嘗試之前就先卻步了。 我覺得這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因為明明自己在認知上和實際體驗上都已有所收穫,卻因為過多的顧慮而止步,那就失去了讓自己和學生走出舒適圈的機會。更何況,瑜珈原本就包含了 “破除習慣” 的意涵,人的身心會不斷隨著年齡及所遭遇的事件而改變,如果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沒有跟上腳步,經年累月下來,可能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衝突和健康問題。 當然,不管是教學或自我練習,我並不鼓勵突如其來的大轉變,那的確會讓自己和他人產生過大的衝擊。但是如果我們能每次改變一小部分,不僅能減少因改變而產生的焦慮感,也能給予自己更多的信心與勇氣,面對走出舒適圈時可能遭逢的情況,而這同樣也適用於人生中的各種不同情境。 面臨變動的情境,會感到擔憂是再正常不過的情緒反應,不過 “擔憂” 對我而言,反而是提醒我要做更仔細的思考和規劃。我認為...

不費力的身心充電法

圖片
「只要理解我們是一個電磁體,透過使用心智,我們就有能力影響電磁場。」 這是多麼耐人尋味的一段話啊!透過心智就能改變一個人的電磁場或能量場?老實說,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也是一頭露水,在我的認知中, 「電」 確實存在於人體之中,但它較偏屬於人體內神經訊息的傳遞(神經元會藉由電位變化傳遞神經衝動),如何能用心智來改變電磁場呢? 就 《不費力的身心充電法》 作者 Eileen Day McKusick 的說法,世上萬物的本質都是電磁波與振動頻率所組成,所以不管是意識或情緒都與這樣的能量場有關,若人們能夠覺受並改變自己的心念,將能夠對情緒及整個身體進行調頻。 姑且不論是否認同這樣的觀點,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一些見解,確實讓我感到心有戚戚焉,其中一個部份就是所謂的 「靈性逃避」 。書裡寫道:人在經歷過創傷後,常常藉由與身體分離來應付,他們有一種感覺,這世界實在太令人不愉快、充滿太多痛苦,我只想不斷往上升,然後離開。心理學家將此稱為 「解離」 ,薩滿巫醫稱之為 「靈魂碎片」 ,在這種狀況下,人們會跳過與身體或情緒的連結,直接往靈性層面去尋找依歸。 如果你曾經接觸或正沈浸於身心靈領域中,一定有遇見過類似情況的人們,他們就像是浮在半空中一樣,整個人生似乎只存在於腦海裡,幾乎感受不到他們與自己及外在環境的聯繫。在我過往的瑜珈療癒個案中,其實也時常遇見這樣的人們,必須花費相當大的心力,才能協助他們將自己拉回地面,進而好好面對自己的情緒與苦難。 「疾病經常是身體用來讓情緒被聽見的最後手段。」 也是書中提到的一大重點,更是許多科學研究證據所支持的觀點,這也是何以「靈性逃避」並不是一種理想的方式,因為它無法協助我們真正聽見和接納情緒。我們必須了解,被埋葬的情緒永遠不死,我們必須幫助它們完成自己的使命。 而這一切,並沒有單一的解方,不過我們總是能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幫助自己,不管是瑜珈或是像作者所鑽研的人體電磁場,都有一些相當直接且有助益的方式可以採行,重點在於你是否願意協助自己走上這條自我療癒的道路。 看完了這本書,我不再覺得作者是在宣揚一種令人無法理解的玄學,反而在書中提到了許多善用聲音、心念、呼吸,甚至是類似瑜珈觀點中的氣脈和脈輪等具體方法,而這些都是可以用來幫助自己或他人重新落地,並改善身心健康的好工具。 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的視野可以開創,但這也是我喜歡閱讀各種書籍和文獻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