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4的文章

亞歷山大技巧的身心放鬆及呼吸練習

圖片
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曾聽聞過 「亞歷山大技巧」 這項身心練習的技術,不過當時臺灣只有極少人曾經接受過這項技巧的訓練,我也沒有機會好好去了解及學習這個方法。不過,現在有專門介紹亞歷山大技巧的中譯書上市了,可以讓有興趣學習的人們方便參考。 在閱讀了 《神奇的身心放鬆法》 和 《神奇的自然呼吸》 這兩本書之後,書中提到的 「克制習慣反應」 練習對我受益良多,亞歷山大(技巧開創者)發現,如果要在身體使用上帶來理想的變化,首先必須克制或停止對特定刺激的習慣性反應本能。這項看似簡單的練習,可以讓人們有意識的做出決定,避免以舊有自動和無意識的模式回應,也能調整不理想的神經衝動反應,書中也介紹了 「不要立即做出反應」 、 「頸部張力」 、 「你的手臂感覺如何?」 等鍛鍊方式。 在關於呼吸的部分,書中提到了幾項人們對呼吸常見的 「誤解」 ,我認為是值得大家好好參考的,因為我發現連許多身心工作者都常會有類似的誤解,例如: 「深呼吸有助於改善呼吸」 、 「腹式呼吸是正確的呼吸法」 、 「練習腹式呼吸可以改善呼吸的整體狀況」 ……等。 而亞歷山大技巧中提到的自然呼吸原理: 「克制」 、 「意向引導」 、 「身心合一」 、 「錯誤的感官覺知」 、 「身體基礎控制」 、 「習慣的力量」 。我認為都是十分切合身心運作且相當有幫助的方式。 許多人時常反映,呼吸跟身體的練習很難,但我覺得真正難的部分在於自己是否願意下定決心練習克制及改變習慣,以及規律地練習身心覺察與調控(這些都是亞歷山大提到的重點)。 學習了身心療癒多年,我發現絕大多數的技巧和療法背後的原理都相當類似,因為都是依據人最根本且重要的部分發展而來,只是所採用的方式看起來有表象上的差異而已。所以如果你想好好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我認為理想的方式並非不斷地去尋找和嘗試新的方法,而是讓自己好好規律及深入練習這些系統教導我們的技巧,不管是亞歷山大技巧、費登奎斯、禪柔或瑜珈療癒。 【推薦閱讀】 📖 神奇的身心放鬆法 https://reurl.cc/GpD7Lp 📖 神奇的自然呼吸 https://reurl.cc/VMeKQA 【相關課程】 🧘‍♀️ 2025 新典範瑜珈 ‧ 沉浸式 RYT 200 師資培訓 https://reurl.cc/adERDD 🧘‍♀️ 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臺中場) https://reurl.cc/g6...

瑜珈對心血管疾患復健之效益

圖片
由於下週將受邀到一個「世界心臟日」活動中,分享「瑜珈療癒」(Yoga Therapy) 如何協助心臟衰竭 (HF) 患者改善健康的議題,就順道將蒐集到的其中一篇文獻內容節錄上來,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瑜珈對心血管疾病可能產生的助益。 大量的文獻支持瑜珈對神經傳導物質能產生良好作用,例如:降低皮質醇、兒茶酚胺和醛固酮的濃度。研究發現在高血壓及心臟衰竭等大多數心血管疾病中,瑜珈都能產生上述的慢性活化效應。此外,瑜珈和靜觀覺察被發現可以增加褪黑激素、γ-氨基丁酸和其他多種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更為重要的是,瑜珈帶來的壓力標記物質(如 8-羥基脫氧鳥苷)減少及腦內啡濃度的增加,強烈地顯示瑜珈在減輕人類壓力方面的作用。 目前已有明確的證據顯示發炎在冠狀動脈疾病 (CAD) 和其他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學中的作用。全身性發炎現象是死亡率的強力預測因子,而瑜珈已被證明可透過增加脂聯素濃度和降低瘦素抗性而具有抗發炎和胰島素增敏的作用。此外,正念的靜觀覺察可以減少促炎反應基因譜,似乎也可以逆轉促炎細胞因子的相關基因轉錄。 對於心臟衰竭患者而言,透過交感神經系統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增加的神經激素活化是心臟衰竭進展的關鍵因素。阻斷這些系統的藥物已被證明可以降低慢性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透過瑜珈對自律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可以降低心臟衰竭患者的心率和血壓。此外,瑜珈也被證明可以改善平衡、力量和耐力等身體功能指標,以及慢性心臟衰竭患者的症狀。 Krishna 等人在一項針對 130 名心臟衰竭患者的隨機對照實驗中證明,與不進行瑜珈的標準藥物治療組相比,12 週的瑜珈介入對於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改善顯著較大,瑜珈組患者能進行的運動時間更長,最大耗氧量也更大。 不過儘管研究顯示瑜珈有潛在的好處,但將瑜珈納入心血管疾患復健計畫中仍有缺乏標準化的問題。此外,瑜珈練習方式和強度的選擇、引導者的專業度,以及瑜珈介入的具體組成部分,包括次數、時間、進行方式,以及根據患者進行的個人化的規劃,對於介入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我們也必須了解,與任何形式的治療一樣,瑜珈可能會導致不良事件,尤其是在沒有充分指導的情況下練習,以及極端形式的練習模式時更是如此。相關資料顯示不適當的瑜珈練習可能導致胃部不適、噁心、嘔吐、肌肉骨骼問題、頭痛、高血壓、心率增加、失眠及社會心理問題等。因此,建議心血管患者若要將瑜珈納入復健計畫中,應與醫療人員...

2025 新典範瑜珈 ‧ 沉浸式 RYT 200 師資培訓

圖片
本課程為 C-IAYT 瑜珈療癒師 Janus Tsai 蔡士傑 老師獨自授課之「瑜珈聯盟 RYT 200 師資培訓」,主要是期望透過長期的沉浸式滾動學習,將新典範瑜珈的精髓與教學知能深植於學員的身心之中。 ● 以下為幾個重要前提與注意事項: (1)申請者需有一定程度了解老師個人的瑜珈與教學理念,譬如:長期追蹤閱讀老師的文章、熟悉老師的瑜珈教學方式(曾參加過工作坊或團體課程),或認同老師的教學理念者。 (2)申請者需具有喜愛思考、對人事物願意保持開放態度、樂於主動分享和提問、衷心關懷他人、面對自我與挑戰…..等特質。 (3)課程原則上為「週五」上課 1 天(上午 9:30 至下午 4:30),每個月上課 2-3 次,如遇連假或特殊事件,將會彈性調整上課週次。總課程上課次數為 33 次,將持續至少 1 年時間。 (4)課程將會以「共同討論」與「老師講授」兩大主軸進行,需要學員積極投入分享和討論。 (5)課程將由老師一人進行教授,無搭配其他講師,並以「深化個人瑜珈練習」及「教學實務」為主要學習目標。 (6)課程將以「人性尊重」、「賦權」、「神經科學」、「肌動學」、「筋膜學」、「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及「整體健康促進」為主軸,以符合身心健康科學,減少瑜珈損傷之風險。 (7)課程僅招收「6 名」學員,每人費用為新臺幣 108,000 元。 (8)課程將由 2025/2/7 開始,依序為 2/7,2/21,3/14,3/28……(往後之上課日期均會於 2 個月前公布,亦可在全數學員同意下彈性調整上課日期)。 (9)上課地點為新北市中和區之「 Yoga Kafe 瑜珈 ‧ 療癒 ‧ 空間 」(近永安市場捷運站)。 ● 申請步驟 (1)欲申請者請詳細填寫下方表單: https://reurl.cc/5ddx7M (2)填寫表單後,請透過以下方式主動私訊聯繫老師,並於 2024 年 12 月15 日前至「Yoga Kafe 瑜珈 ‧ 療癒 ‧ 空間」參與老師的團體課程,並於課後進行面談。 FB: https://www.facebook.com/IAYTJ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janus.tsai/ (3)靜候申請結果通知,完成後續報名程序。 ● 由於本課程為「沉浸式」學習,故無法提供制式課程綱要,老師希望選擇申請此課程的學員,乃是基於...

為何要透過「身體覺知」及「身體調節」自我療癒?

圖片
對於身心的療癒,人們時常會抱持著應 「對症下藥」 的想法來進行。關於身體上的病痛,許多人慣常以 「矯正」 或 「修復」 身體的方式著手;對於內在和情緒上的困擾,則經常不斷以探究心理、過去經歷,甚至是靈性的方式進行。 這些方式在適當且不偏頗的情況使用,確實能對我們產生一些幫助,但如果過度相信和沉迷於某一種觀點和方法,可能反而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我想大家身邊也許或多或少有類似情況的親友,他們越是 「療癒」 自己,越是讓自己變得更加 「奇怪」 或衍生更多的問題。 然而,為什麼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及其他整合式療法會鼓勵透過身體覺知和調節來進行自我療癒呢?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說過: 「頭腦忘記的,幸好身體沒有忘記。」 許多內隱記憶(包含情緒性及程序性記憶)經常是以感官、情緒與行為拼貼起來的形式浮現,且通常不受我們意識範圍的控制。因此,經由感官及身體(行為)的覺知和調節,能一窺在意識外支配我們的內隱記憶,並嘗試建立理想的行為反應模式。 「身體覺知」 及 「身體調節」 除了對身體進行覺察和肌肉張力、姿勢和動作進行調整之外,更深層的意義包含透過 「由下而上處理歷程」 (Bottom Up Processing) 活化大腦及建立新的認知、激活迷走神經以啟動與生俱來的恢復及復原力、促進身體抗炎物質的釋放、讓壓抑或因創傷未完整消解的情緒和能量釋放與轉化、建立適應良好的壓力反應模式、創造新的身心經驗與連結模式……等。 很多人誤以為必須要找到身體或心裡真正的病因,才能讓自己獲得療癒及重獲健康,但其實這在人身上並不那麼適用,因為人的身心是以極為高度複雜的相互交織和影響的,我們很難界定出什麼是因、什麼是果。唯一較為能確認的是,我們的身心各層面目前處於什麼樣的狀況,有哪些部分是可以提升和調節的。 以創傷為例,創傷研究及治療專家 Bessel van der Kolk 醫師曾說: 「人們認為創傷是很久以前發生的事件,這不是真正的創傷。創傷是你的身體現在感覺好像過去的事件正在發生。」 所以覺知及調節現在的身體才是重點,而非不斷地去挖掘過去的傷痛(可能導致二度創傷)。Bessel 也曾提到: 「創傷受害者必須熟悉並親近自己的身體感覺,才能夠從創傷中復原。」 而這就覺知自己的身體。 「身體覺知」及「身體調節」在自我療癒中的意義和功效,其實遠遠超過表面看起來的樣子,它們能產生的效益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