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5的文章

睡眠品質會影響疼痛的強度嗎?

圖片
你有 「持續性(慢性)疼痛」 的困擾嗎?根據近期的調查報告指出,全臺有近千萬人受到疼痛所苦。過往許多人們在面對疼痛時,多只針對肌肉骨骼或疼痛本身進行處理,然而當代的疼痛科學發現,疼痛乃是一種複雜且整體性的人體反應,意即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影響疼痛的表現。 2025 年 1 月發表在《Sleep Advisor》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 「睡眠時間較短、睡眠品質較差和睡眠效率較低的退伍軍人,每日疼痛指數較高。此外,睡眠品質的改善可顯著減輕第二天的疼痛。」 睡眠品質高於平均的退伍軍人,第二天的疼痛指數減輕了 1 個百分點。 過往的研究顯示,退伍軍人患有 「慢性疼痛」 和 「睡眠問題」 的比例高於一般人。因此,許多退伍軍人濫用酒精的風險很高,因為這些人可能會用酒精自我 「治療」 或 「應對」 疼痛和睡眠障礙。然而,酒精的使用究竟能幫助睡眠或降低睡眠品質,也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 不過,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睡眠與退伍軍人的日常疼痛指數有關。研究人員指出: 「這些發現對於有失眠症狀的酗酒退伍軍人尤其重要,強調了睡眠優化是疼痛管理的潛在策略。」  雖然,在臺灣的疼痛族群多數並非退伍軍人,也不見得有酗酒的狀況,不過這樣的研究結果確實也呼應了疼痛的整體觀點。當我們的睡眠受到影響時,不管是認知、免疫或內分泌系統均會產生變化,也會影響大腦對於身體 「安全」 與否的解讀,而使疼痛反應產生的變化(疼痛是大腦判斷身體不安全的產物)。 因此,在疼痛照護的瑜珈療癒中,有很多練習不見得是完全針對疼痛的主要機制進行調節,也會透過一些方法來改善睡眠品質、情緒因應及認知行為等。簡而言之,任何對身心健康有幫助的改變,都有可能幫助疼痛的改善,只是我們需要更有策略地擬定健康照護計畫,同時好好地了解及順應疼痛及身心的機制。 【相關課程】 🧘‍♀️ PCA 疼痛照護瑜珈師資培訓 Level 1 基礎課程(2025/6/27) https://reurl.cc/V0QqW6 🧘‍♀️ 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2025/3/22) https://reurl.cc/g60AmX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Reference: Jessica Nye. (2025). Sleep Qu...

2025 Pain Care Aware《疼痛照護瑜珈》師資培訓 Level 1 基礎課程(2025/6/27)

圖片
加拿大 Pain Care Aware(PAC,官網: https://paincareaware.com/ )《疼痛照護瑜珈》認證課程為國際疼痛照護權威 Neil Pearson 老師,結合他的物理治療專業學術背景與多年的臨床經驗,發展出的一套獨特「持續性(慢性)疼痛」照護課程,提供健康照護從業人員了解,何謂疼痛、持續性疼痛機制、實際的疼痛經歷,及如何將瑜珈療癒整合應用到持續性疼痛遭遇者的練習上。 Level 1 基礎課程包含二個階段。第一階段課程學員將學習到疼痛的科學與生理觀點、PCA 指導原則和語言、如何避免疼痛加劇並從疼痛中恢復、人類的實際疼痛經驗與個案探討,及如何將瑜珈哲學和疼痛自我管理技巧整合進瑜珈的療癒性練習中。 第二階段課程將提供學員更多元的疼痛照護技巧,熟悉動作指導原則的應用,以實際練習去體驗疼痛照護的歷程,並透過個人體驗的分享和討論來精熟疼痛自我管理的技巧,使學員將能對遭遇持續性疼痛的人們有更深入了解,並能進一步協助人們面對持續性疼痛,以產生良好的進展。 本課程為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IAYT)認可之專業發展繼續教育課程,亦可作為瑜珈聯盟(YA)繼續教育學分。完成基礎課程後,可接續參加 15 小時「團體引導師」實務課程,或 25 小時「個人引導師」督導課程,通過審核後將可取得 50 小時 PCA 疼痛照護團體引導師,或 60 小時 PCA 疼痛照護個人引導師認證。 ※ 本培訓 「非」 肌肉、骨骼及動作矯正課程,乃是以持續性疼痛者的 「神經系統重塑」 為主要學習方向。 【授課講師】 瑜珈療癒師 Yoga Therapist - Janus Tsai 蔡士傑 ( https://www.facebook.com/IAYTJT ) Janus 老師為 Pain Care Aware 在亞洲地區唯一的首席培訓師,臺灣首位取得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 C-IAYT 認證的瑜珈療癒師,同時也是美國 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瑜珈療癒學院 600 小時認證瑜珈療癒師;Warriors at Ease 創傷感知及適應瑜珈 Level 1 認證指導師;iRest Yoga Nidra Meditation 瑜珈睡眠冥想 Level 1 認證引導師;Yoga for Arthritis 關節炎照護瑜珈 Level 1 認證引導師;印度 Shri...

你還在練習這樣的肩立式嗎?

圖片
「肩立式 」是許多瑜珈練習者和瑜珈老師所崇尚的體式,如果你上網蒐尋肩立式的好處,你會看到許多令人 「驚喜」 的功效,但事實上其中充滿了許多邏輯謬誤,以及從來沒有被證實過的 「益處」 ,不過它們就這樣被流傳下來,而且充斥在許多瑜珈課堂之中。 今天我們就先從 「人體結構」 上來談談肩立式。在許多的肩立式練習引導中,老師常會 「鼓勵」 練習者將身體及雙腳往鉛垂線的位置前進(如圖片所示),但你可曾了解過人體的頸椎結構嗎? 頸部可說是人體相當重要的一個部位,它不僅是許多神經匯集通過的部位,也是腦部血液供給的重要管道。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頸部是一個相當靈活的部位,但不論人的關節再怎麼靈活,終究是有所限度的。 在解剖相關的文獻中,專家學者們指出頸椎屈曲角度通常介於 45-55 度之間(即頸部向前彎曲的角度)。如果超過這樣的角度,很可能造成頸部組織受壓迫及頸椎位移的現象。而當我們在肩立式 「努力」 將身體朝鉛垂線的位置邁進時,幾乎是讓頸部處於接近 90 度的位置。因此,從最基本的人體結構穩定及健康、合理運作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肩立式練習已無所謂的 「益處」 了。 知名的身體治療師 Stanley Rosenberg 也指出,第一和第二頸椎位移,會壓迫到供給大腦額葉和腦幹血液的椎骨動脈,而腦幹是與社會參與有關的五對顱神經的起始處。如果椎骨動脈受到壓迫,將會減少流向腦幹的血液量,使我們進入非腹側迷走神經的狀態,即是將身體的高等機能關閉,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使自律神經系統處於壓力反應,影響正向的社交與參與行為。 我曾經耳聞一位帶領 「瑜珈師資培訓」 老師這樣告訴她的師資培訓學員們: 「在解剖學課程中,解剖學講師會告訴你們哪些動作可能不適合做,你們聽聽就好了,不需要在意。」 這是我覺得相當遺憾且可惜的事,很多人明明知道不可行,卻刻意選擇忽視,甚至是鼓勵他人忽視,嘴巴上不斷高喊著尊重自己和身體,但在課堂中卻將學員帶往完全相反的方向,而這樣的情況並不算少數(甚至可能是多數)。 我在健身及瑜珈領域二十多年以來,看見了許多人們拼命地學習解剖學,但在自我練習及教學上卻也拼命地反其道而行,那我就不知道學習解剖及其他人體科學的意義何在了?也許這就是人最難克服的心魔吧! 【相關書籍】 📖 瑜伽安全練習全書 https://reurl.cc/xvVjkE 📖 筋膜 × 瑜伽訓練全書 https://reur...

瑜珈療癒:談失去與悲傷

圖片
前些日子在審訂一個有關疼痛照護與瑜珈療癒的書稿時,作者提到了 「持續性(慢性)疼痛者」 經常會面臨到 「失去」 的議題,許多患者失去了原本的動作能力,失去了生活品質,甚至失去了工作、家庭。因此,他們不僅需要面對疼痛本身,還需要面對許多因為失去而衍生的悲傷情緒及念頭。 對於失去與悲傷擁有深入研究的 Kenneth J. Doka 博士曾說過: 「不論你喜歡什麼,是人、寵物,或甚至是物品,你終有一天會失去他們,因為失去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當你失去所愛,不論是生離或死別,你都會為失落感到悲傷;所以悲傷也是普遍的經驗。」 「人生無法避免失去與傷痛。」 這是我們必須先體認到的一件事。然而,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很多時候並不允許(甚至禁止)人們表現出這類的情緒,到最後可能連我們自己都漠視了悲傷,剝奪了自己悲傷的權利。 很多人也許並不了解悲傷其實能讓人成長,它會讓人哭泣,也能令人堅強。北卡大學的 Lawrence Calhoun 與 Richard Tedeschi 兩位教授指出: 「有時候人們在痛苦中願意以新方式來看待現實情況,痛苦會使人成長。」 這也就是所謂的 「創傷後成長」 (posttraumatic growth),不過前提是我們必須承認失落已經發生。 因此,我們時常在瑜珈療癒的歷程中,鼓勵人們用身體展現他們的情緒,並探索這些情緒,而這些方式都有助於人們能坦承自己的失去與悲傷,進而展開接下來的階段,包括重新學習不同的生活模式與重建失去後的新生活美學。 想在悲傷中成長,我們必須要能認識及善用自己的優勢,但同時也要多給自己一點時間,我們並不需要馬上振作起來,只不過我們也要練習做出有益的選擇和改變,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雖然人生無法避免失去與傷痛,但你願意相信自己能從中成長出力量嗎?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瑜伽 #瑜珈 #療癒 #失去 #情緒 #悲傷 #復原力 #身心健康 #身心療癒 #全人健康 #YogaTherapy #CIAYT #YogaTherapist #Yoga #Empowerment #Pain #Trauma #Emotion #Loss #Resilience #Healing #HealthC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