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練習這樣的肩立式嗎?


「肩立式」是許多瑜珈練習者和瑜珈老師所崇尚的體式,如果你上網蒐尋肩立式的好處,你會看到許多令人「驚喜」的功效,但事實上其中充滿了許多邏輯謬誤,以及從來沒有被證實過的「益處」,不過它們就這樣被流傳下來,而且充斥在許多瑜珈課堂之中。

今天我們就先從「人體結構」上來談談肩立式。在許多的肩立式練習引導中,老師常會「鼓勵」練習者將身體及雙腳往鉛垂線的位置前進(如圖片所示),但你可曾了解過人體的頸椎結構嗎?

頸部可說是人體相當重要的一個部位,它不僅是許多神經匯集通過的部位,也是腦部血液供給的重要管道。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頸部是一個相當靈活的部位,但不論人的關節再怎麼靈活,終究是有所限度的。

在解剖相關的文獻中,專家學者們指出頸椎屈曲角度通常介於 45-55 度之間(即頸部向前彎曲的角度)。如果超過這樣的角度,很可能造成頸部組織受壓迫及頸椎位移的現象。而當我們在肩立式「努力」將身體朝鉛垂線的位置邁進時,幾乎是讓頸部處於接近 90 度的位置。因此,從最基本的人體結構穩定及健康、合理運作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肩立式練習已無所謂的「益處」了。

知名的身體治療師 Stanley Rosenberg 也指出,第一和第二頸椎位移,會壓迫到供給大腦額葉和腦幹血液的椎骨動脈,而腦幹是與社會參與有關的五對顱神經的起始處。如果椎骨動脈受到壓迫,將會減少流向腦幹的血液量,使我們進入非腹側迷走神經的狀態,即是將身體的高等機能關閉,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使自律神經系統處於壓力反應,影響正向的社交與參與行為。

我曾經耳聞一位帶領「瑜珈師資培訓」老師這樣告訴她的師資培訓學員們:「在解剖學課程中,解剖學講師會告訴你們哪些動作可能不適合做,你們聽聽就好了,不需要在意。」這是我覺得相當遺憾且可惜的事,很多人明明知道不可行,卻刻意選擇忽視,甚至是鼓勵他人忽視,嘴巴上不斷高喊著尊重自己和身體,但在課堂中卻將學員帶往完全相反的方向,而這樣的情況並不算少數(甚至可能是多數)。

我在健身及瑜珈領域二十多年以來,看見了許多人們拼命地學習解剖學,但在自我練習及教學上卻也拼命地反其道而行,那我就不知道學習解剖及其他人體科學的意義何在了?也許這就是人最難克服的心魔吧!

【相關書籍】

📖 瑜伽安全練習全書
https://reurl.cc/xvVjkE

📖 筋膜 × 瑜伽訓練全書
https://reurl.cc/x7928E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瑜伽 #瑜珈 #療癒 #賦權 #瑜珈解剖 #迷走神經 #瑜珈迷思 #身心健康 #身心療癒 #全人健康 #YogaTherapy #CIAYT #YogaTherapist #Yoga #Anatomy #YogaMyths #Empowerment #Resilience #Healing #HealthCare #Wellnes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5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2025/9/25)

什麼是「沉浸式 RYT 200 瑜珈師資培訓」?

呼吸練習引導的藝術 (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