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照護瑜珈:為何「內感受」如此重要?

不管是協助「持續性(慢性)疼痛」的個案,或是帶領「疼痛照護瑜珈」的培訓課程,經常有人對於為什麼要進行 「內感受」 (Interoception) 的覺察感到困惑,究竟它和疼痛有何重要的關連性呢? 2025 年 7 月號《PAIN》期刊中,研究人員 Garfinkel, Sarah N. 與 Eccleston, Christopher 發表了一篇 「內感受與疼痛:身心整合、破裂與修復」 (Interoception and pain: body–mind integration, rupture, and repair) 的專題探討。 首先,研究人員指出:「內感受是身體內部狀態如何在生理與心理層面被感知與表徵。」而內感受的每一個面向,無論是在意識或無意識層次上,皆對疼痛處理具有一定程度的意義。 內感受是一種內在的感覺,涉及神經系統感知、詮釋並整合來自體內的訊號,提供一種持續更新的身體內部狀態地圖。雖然內感受主要處理的是身體內部訊號,但它並非獨立進行,而是與外感覺、認知與行動交互作用,以維持個體整體的完整性。例如,飢餓的內感受會驅動覓食行為,並影響對食物視覺線索的感知與愉悅度評價。因此,身體內部訊號會塑造認知、刺激處理、行動傾向,以及情緒狀態。 研究人員指出,以下幾個與內感受有關的面向可能會對疼痛的表現產生影響: ● 傳入訊號的特性 : 有研究指出副交感神經張力增加與較強的疼痛抑制能力有關;「心率變異性」 (HRV) 訊號能抑制疼痛反射、神經反應與後續疼痛體驗,也可能會放大對潛在威脅的痛覺反應。 ● 內感受訊號的神經表徵 : 例如,「心跳誘發電位」(HEP) 是一種反映大腦處理心跳訊號的腦電指標,與疼痛密切相關。初步研究顯示,身腦整合程度越高,疼痛閾值越高,而 HEP 振幅與疼痛評分呈反比。這些初步證據指出疼痛狀態可能與身腦整合的破裂有關。 ● 內感受精準度 : 例如,纖維肌痛症患者的內感受精準度較低,與他們對疼痛情緒的反應更劇烈有關,這個現象顯示內感受與疼痛的情緒處理有關。然而,由於內感受精準度是可訓練的,因此具有治療潛力。例如:訓練皮膚觸覺敏銳度已成功減輕許多慢性疼痛狀況,如幻肢痛、非特異性下背痛與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等。 研究人員指出,內感受可說是疼痛研究中被忽略的 「隱藏機制層級」 。而傳入訊號的性質、神經處理、訊號辨識精準度、注意力及信念架構等會彼此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