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課程中的你是真平靜?還是假平靜?
上次在課堂中我問大家,在練習時自己的內心是平靜的嗎?還是有時候會有掙扎、忍耐、憤怒……等內心小劇場出現呢?接著我又問,如果有這些內心的情緒波動出現,為何上課時大家的臉部跟肢體幾乎總是平靜、平和的呢?那跟壓抑情緒有什麼不同嗎?
我想有些人會回答,這樣做是因為自己在調節情緒和身心。沒錯,我們的確可以透過呼吸、身體及臉部表情來調節自己,不過這可能會讓我們跳過一個階段,使「調節」變成了「壓抑」,那就是「體現」我們的情緒和狀態!
當我們內心產生波動時,身體通常也會有相映的反應出現,譬如我們感到憤怒時,經常會出現呼吸加速及緊握雙手的反應。但我們總是被教育應該收斂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處理每一件事,無形中我們漸漸被塑造成善於隱藏和壓抑情緒的人。我相當認同我們可以減少不必要衝突的方式待人處事,不過前提是我們也必須合宜地展現及表達情緒,而非壓抑及隱忍。
當情緒和伴隨出現的身體反應被抑制時,那些原本該釋放出去力量和能量,會留存在我們的身心之中,並會以難以消化的感官、情緒、想法等形式出現。如果這些情緒是與未妥善復原的創傷經歷有關,創傷記憶也可能會以無意識「宣洩」行為的形式呈現。受到創傷的人,生命會受到束縛,直到能夠以某種方式處理這些侵擾,進行吸收,最終形成合理連貫的敘述,好讓這些記憶得以安息 (Peter A. Levine, 2015)。
因此,我經常鼓勵學員如果在練習中感受到情緒或身體反應,可以先好好感知並允許它們自由展現,同時用適合的方式來「體現」當下的身心狀態,例如可以用較快速、有力量的方式動作,或是在下犬式之類的體式快速踩動雙腳等。等那些情緒及身心狀態被體現之後,再進行呼吸及身體的調節。
我希望每一位在課堂中的學員,都可以練習展現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在瑜珈課程中重複另一種壓抑行為。所以如果你在瑜珈課程中感到不平靜,你不需要刻意讓自己看起來好像很平靜一樣,而且你知道嗎?其實大多數的人都跟你一樣。
真正的平靜乃是來自於,我們能夠真實展現及接納自我的每一種狀態,而不是來自於我們看起來如何!
【參考書籍】
📖 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
https://reurl.cc/yLvGg8
📖 疼痛科學 × 瑜伽療法
https://reurl.cc/L5y5vX
【相關課程】
🧘♀️ 2025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
https://reurl.cc/L5Yane
🧘♀️ 筋膜整合瑜珈 - 師資培訓 Level 1 課程
https://reurl.cc/8DzxW7
【更多文章】
【Instagram】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瑜伽療法 #瑜伽 #瑜珈 #療癒 #創傷 #體現 #復原力 #疼痛照護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會健康 #身心健康 #身心照護 #身心療癒 #全人健康 #YogaTherapy #CIAYT #YogaTherapist #Yoga #Empowerment #Resilience #HealthCare #Wellness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