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新書介紹:重塑迷走神經復原力

圖片
了解神經系統的其中一個用意,是幫助我們原諒自己! 根據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當我們面對威脅或危險時,我們的身體會進入戰鬥、逃離或凍結反應。 《重塑迷走神經復原力》 書中便提到,人們在遭受霸凌、性騷、性侵……等情況時,經常會出現凍結反應,使身心處於癱瘓的狀態。而出現這類反應的當事人往往會感到羞愧或內疚,他們會想:「當時我怎麼沒有採取一些行動呢?」但事實上,這種反應是無意識的,不受我們的意志控制。 因此,你不需要再自責,你需要的是專注在如何讓自己好好復原,因為凍結反應的目的也是要幫助你在那樣的經歷中存活下來,好讓你有機會可以復原。 雖然在創傷經歷過後,我們可能會經常處於焦慮、恐懼和其他痛苦之中,但如同《重塑迷走神經復原力》書中提到的,這些身心反應本質上是在對我們說話,是在告訴我們身體有它的需求、慾望和感覺。但它不一定會明顯地表現出來,如果我們不仔細聆聽,可能就很容易錯過它想要對我們傳達的訊息。 因此,書中提出了一個三階段的計畫,協助我們重塑迷走神經,並讓自己好好地復原。 第一階段 :打好基礎,發展讓自己感到安全和穩定的技能,並提升技能層級和擴展知識。 第二階段 :培養身體覺察力並學習釋放情緒,增強迷走神經張力,讓神經系統的運作達到最佳的狀態。 第三階段 :與他人連結,以便整合及滋養自我。 書中針對不同階段提供了許多練習方式,也包含如何透過瑜珈來和自己的身體重新連結,最重要的是這些方法都很容易進行。我很認同作者所提到的 「從小地方開始」 及 「少即是多」 的概念,我們必須在身心都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慢慢獲得一些小小的成果,然後再從過程中慢慢強化自己的神經系統、肌肉、呼吸和心血管系統。 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從創傷中復原的能力,只要你願意尋求協助和自助,持續練習重塑自己的神經系統,有一天你將能重新找回自己的身體,因為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 📖 重塑迷走神經復原力 https://reurl.cc/axR5kG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近期課程】 🧘‍♀️ 筋膜整合瑜珈 - 師資培訓 Level 1 課程(早鳥優惠 9/15 截止) https://reurl.cc/8DzxW7 🧘‍♀️ 筋膜整合瑜珈 - 師資培訓 Level 2 課程 https:/...

我很想讓學員了解的一件事

圖片
我經常去上課的瑜珈會館、教室結束營業了! 我喜歡的老師沒有在原本的教室教課了! 很多人也跟我一樣曾經遇過這些事情吧,那後來呢?我知道有些人會重新尋找新的教室練習;有些人會跟著原本的老師到其他地點練習。不過,也有些人就不再繼續練習了。 我知道每個人都會有自己較為喜愛的老師,教學風格、個人特質、長相外貌……等都可能是影響的因素,的確也會讓我們上起課來的感受有所不同,換了另一個老師,好像練習的感覺整個都不對勁了。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喜歡新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有人可能會直接認定新老師教得不好,但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是,你還在適應新的教學和練習模式! 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看,人對於不熟悉的人事物確實需要時間來適應,大腦的確也偏愛於熟悉的事物,因為那代表著一種習慣和安全感,所以當新的人事物取代了原本舊有(習慣、喜歡)的,人常常會陷入某種程度的混亂、困惑或不安,而這很可能就是造成你 「不喜歡」 新老師或新課程的原因之一。其實,你需要的也許只是重新適應和熟悉而已,慢慢地你就會開始 「喜歡」 新的老師和練習方式了。 另外,有些人的選擇是我較為不解的,那就是他們完全不給新老師或新教室任何機會,我也常聽到人們說:「我只想上某位老師的課,其他的我都不想要。」我其實很想問這些人們,所以你因為一位老師不再教學了,而放棄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難道,你會因為自己最愛的主廚不再做菜了,而放棄吃飯嗎?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知道練習瑜珈對你是有幫助的,你就應該繼續練習下去。不管是尋找新的教室練習,或是跟著新的老師上課,甚至如果你能自己規律練習,那都是很棒的一件事。我希望大家了解的是,我們沒有必要因為任何人事物而放棄照料自己的身心。身心健康長久以來都常被人們擺在工作、美食及休閒娛樂之後,但也因為如此才會出現那麼多的文明病和社會問題,不是嗎? 有一天,你喜愛的老師和教室一定會離你而去,與其說給新的老師一個機會,倒不如說你可以給自己一個繼續維持健康的機會嗎? 我的老師曾說: 「已經做對的事,就應該繼續做下去!」 而這也是我很想讓人們了解的一件事。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近期課程】 🧘‍♀️ 2025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9/25 開課) https://reurl...

《筋膜整合瑜珈》師資培訓 Level 2 課程(2026/1/30-2/1)

圖片
【課程介紹】 「筋膜整合瑜珈」(Fascia Integration Yoga) 乃是依據筋膜學家提出的筋膜健康促進原則,以各 「肌筋膜線」 的串連路徑、功能和運作型態為基礎,系統性地透過呼吸、感知、情緒、意識及動作練習,來促進筋膜張力調節、滑動性及感知能力,提升並整合各肌筋膜的功能,使它們能更為平衡且協調地運作,創造更理想的力量傳遞及身體姿態維持效率,並改善疼痛及其他身心不適狀況。 Level 2 課程將延續 Level 1 課程內容,進一步針對肌筋膜 「側線」 、 「螺旋線」 、 「手臂線」 及 「功能線」 進行解析,講解如何透過變化後的瑜珈體式來促進筋膜的功能和健康。另外,也將介紹各肌筋膜線的整合運用原則,讓編排的課程能更符合肩頸或背部疼痛、身心壓力過大、焦慮、易感到無力等狀況者,促進學員的筋膜與身心整體健康。 ※ Level 2 課程時數(20小時)可作為 「瑜珈聯盟繼續教育」 及 「筋膜整合瑜珈 50 小時認證引導師」 學分。欲取得「筋膜整合瑜珈」師資認證須完成 Level 1 及 Level 2 課程,並通過後續教學實務考核。 【授課講師】 C-IAYT 瑜珈療癒師 Janus Tsai 蔡士傑 Janus 老師為首位取得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 C-IAYT 認證的臺灣籍療癒師;加拿大 Pain Care Aware 疼痛照護瑜珈亞洲區首席培訓師;美國 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瑜珈療癒學校認證瑜珈療癒師;iRest Yoga Nidra Meditation 瑜珈睡眠冥想 Level 1 認證引導師;Warriors at Ease 創傷感知及適應瑜珈 Level 1 認證指導師;Yoga for Arthritis 關節炎照護瑜珈 Level 1 認證指導師;印度 Shri Kali Ashram 認證 Tantra Yoga 高階導師。 具心理學學士及運動管理學碩士兩項學位,過去曾擁有近 20 年的體適能、運動訓練及大學授課經驗,同時具有澳洲 Rehab Trainer 進階康復訓練師、丹麥 SMERTEVIDENSKAB. DK 認證疼痛療癒師、挪威 Redcord 神經肌肉重塑技術(Neurac 1)及進階運動訓練(Active Advance)國際認證訓練師證照,也曾接受過 Anatomy Trains 解剖列車結構...

你不需要因為學員的反應而否定任何人

圖片
我想每一位老師應該都曾遇過各式各樣的學員,有些學員上課時似乎總是心不在焉,也有些學員看起來好像臉有點臭。這時候也許有些老師心裡會開始冒出一些小劇場,例如我曾聽過有些老師會覺得學員不用心,或出現不想好好上課幹嘛要來……等念頭。不過也有老師會開始自我懷疑,是我教的內容太無聊嗎?學員是不是不喜歡我的教學? 但真相到底是什麼?其實如果兩方沒有展開坦誠的對話,答案永遠是個謎。但我們卻很容易陷入自己的解讀和想像之中,因為這是大腦非常擅長的一件事: 「為我們編織一個看起來比較合理的故事。」 (這似乎是學習神經科學的其中一個好處,能讓我們知道大腦在玩什麼把戲。)回到正題,當身為老師的我們看見學員的那些反應後,是否已經在無意之中開始否定學員、批判自己了呢?但一切都是未知數不是嗎? 我曾經遇過上課時一臉嚴肅的學員,不過在有機會交流後,得知他非常享受練習的過程;我也曾遇過笑容滿面,交談時對課程滿是稱讚的學員,但私底下卻跟其他學員不斷抱怨我教得多麼差勁。所以究竟什麼才是真實呢? 不過我想說的是,我們不知道每一位學員在生活中終究竟遭遇了些什麼,也許有人是因為長期失眠導致精神不佳,注意力難以集中;也有人可能正遭遇生活中的重大變故;當然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狀況正發生在他們身上。大家可以試想,如果是自己面臨這些情況時,你希望別人怎麼看待及對待你呢?我想應該不會是 「否定」 吧! 同樣地,我們也不需要去否定從事教學工作的自己。雖然說教學永遠都有可以再精進的部分,但我們都可以繼續細細琢磨,不需要在背後先為自己冠上一個 「我很差勁」 的罪名。也許這也是身為一個瑜珈分享者需要練習的課題,可以與學員一起慢慢成長的部分。 所以,如果你在教學過程中看見學員令人困惑的反應,我會建議可以著眼在如何將學員帶回練習中,如何讓每個學員在練習中得到益處,我想這會比否定學員或自己來得更有幫助! 【近期課程】 🧘‍♀️ 筋膜整合瑜珈 - 師資培訓 Level 1 課程(早鳥優惠 9/15 截止) https://reurl.cc/8DzxW7 🧘‍♀️ 2025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早鳥優惠 8/14 截止) https://reurl.cc/L5Yane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

《筋膜整合瑜珈》教什麼?練什麼?

圖片
很多人時常會詢問我任教的教室人員, 「筋膜整合瑜珈」 跟其他瑜珈練習有什麼不同?也有想進修課程的老師們好奇,從「筋膜整合瑜珈」的師資培訓中,他們能學習到什麼?我想我可以在這裡一併做些說明。 很多人以為身體會痠痛、不舒服,就是筋膜緊繃需要伸展,但其實這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不過也可能根本就不是主要原因!我認為大家必須了解的是,如果我們想從某一個角度(如筋膜、關節可動範圍、心理、神經系統……等)切入來改善身體不適的問題,我們就必須先好好了解那個層面是如何運用的。 因此,「筋膜整合瑜珈」課程想帶給大家的是: (1) 了解筋膜的組成與運作特性 :不管是練習或教學,我們都需要了解筋膜是由什麼所組成及如何運作的,這樣我們才能夠創造促進筋膜成長的理想環境(包含飲食、生活模式等),以及如何透過呼吸和動作來進行訓練,其中包含了筋膜「彈性訓練」、「張力釋放」、「張力調節」及「感知能力提升」,而這些我都會盡可能在課程中帶入(當然在師資培訓中能做更詳盡的講解)。 (2) 活用及改變體位法的練習模式 :事實上,固定的練習模式對於筋膜不見得能產生最大的效益,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筋膜喜歡多元的刺激,另外練習方式是否依循功能性動作的原則也是一個考量因素。因此,在「筋膜整合瑜珈」課程中,我們會修改體位法的動作模式,讓它更符合筋膜及身體的運作原則,提升筋膜的健康促進效能。 (3) 促進筋膜系統和其他系統的協調運作 :過去我們常常只從單一層面試圖想改善身心的問題,但我們卻忘了人體的每一個系統是互相影響及共同運作的。同樣的,如果我們想改善筋膜的健康,就必須盡可能創造出其他系統的理想運作方式,包括:神經系統、認知系統、情緒系統……等;同時,如果筋膜系統的健康改善了,也能讓其他系統受益,而這也是「筋膜整合瑜珈」的練習及學習重點。 (4) 系統性的動作練習序列 :這數十年來,科學家及動作專家陸續研究出許多筋膜運作的主要軌跡,其中較廣為人知的即是「肌筋膜線」。如果要增進的筋膜的運作協調,參考肌筋膜線的相互連結及運作特性進行動作選擇及先後順序排列,就顯得更加重要。因此,在課程中我們也會依據這些原則編排課程,針對不同肌筋膜線進行活化練習;在師資培訓中,我們也會詳細解講這些部分。 (5) 全身筋膜及多面向整合 :有時候人們在運動或練習瑜珈時,可能會針對局部進行訓練和調整,這當然是一個相當合理的考量。不過,若是缺少了全身...

新書介紹:向內修復

圖片
有一段時間沒有跟大家分享新書,前陣子收到「行路出版」推薦的這本新書 《向內修復》 ,作者是一位經歷過神經系統失調,並成功復原的口腔外科醫生。在閱讀過後,我發現書裡有許多寶貴的觀念和提醒,是協助人們從神經系統失調中復原的重要基石。 舉凡焦慮、自體免疫性疾病、失眠、腸躁、壓力和焦慮引起的腸胃不適、恐慌……等,都是常見與神經系統失調有關的症狀。然而,許多人都會落入書中提到的 「快速修復循環」 (此為一種惡性循環),原因來自於人們時常想尋求速成的方法,以致於只能短暫緩解症狀,症狀在稍緩片刻後又會排山倒海般地到來,到頭來只留下了滿滿的挫折感與失望。 作者以恩格爾的 「生物 ‧ 心理 ‧ 社會模型」 為基礎,發展出一套結合身體、心智、連結及精神觀點的系統,並透過五階段的計畫來協助人們恢復健康,分別是: ● 第一階段: 覺察 — 辨識神經系統的模式。 ● 第二階段: 調節 — 以具體安全感創造主動權。 ● 第三階段: 修復 — 再造神經系統的彈性。 ● 第四階段: 連結 — 修復關係與培養親族連結。 ● 第五階段: 擴展 — 提升能量。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及健康恢復途徑,因為這些部分都與一個人的神經系統能否理想運作息息相關,在「瑜珈療癒」(Yoga Therapy) 及其他身心健康照護系統中,也有許多類似的調節方法。而書中除了介紹了五階段中可運用的不同方法外,也提到了 「臨界點」 和 「界線設定」 的重要觀念,我認為這是時常被人們忽略的健康復原概念,但它們卻會對一個人健康產生超乎想像的影響。 整體來說,我覺得《向內修復》是一本內容相當充實的書,既能帶給想改善神經系統失調及健康的人們許多幫助,也能作為健康照護從業人員的專業指引。書中還有相當多實用的知識和方法,我難以用一篇文章完整涵蓋,所以就留待大家自己細細去品嚐了。 📖 向內修復 https://reurl.cc/Nxy4W6 【近期課程】 🧘‍♀️ 筋膜整合瑜珈 - 師資培訓 Level 1 課程(早鳥優惠 9/15 截止) https://reurl.cc/8DzxW7 🧘‍♀️ 2025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早鳥優惠 8/14 截止) https://reurl.cc/L5Yane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實際體驗可能才是療癒最重要的一環

圖片
前陣子在國際疼痛研究協會 (IASP) 的會員論壇中,有一位罹患纖維肌痛症的民眾發表了一篇文章。他說他既不是臨床醫生,也不是研究人員,但他想提供研究者一個經常被忽略的視角,那就是疼痛者 「親身經歷的痛苦」 。 他也指出,疼痛不只是量表上的一個分數。它是不可預測的、非常個人化的,並受環境影響的,而且疼痛感知是因人而異的。作為一個患有慢性疼痛的人,他經常看到一些研究不能完全捕捉到對疼痛者重要的事情。也許有很多研究數據是是可以測量的,但有時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腦霧、感覺超負荷、隱形疲勞等症狀,而這些都不會反映在數據中。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許多人來到「瑜珈療癒」或「疼痛照護瑜珈」的培訓課程中,時常想要學習到滿滿的知識、理論和技巧。我認為積極向學是一件好事,不過如果遺漏了去理解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的苦痛體驗,那就會像上述的狀況一樣,即便我們學會了專精的理論和技巧,卻似乎永遠幫助不到這些人們。 而要能做到理解他人的這件事,就必須透過大量的分享、交流和傾聽。我時常在帶領學員時發現,現在有很多人其實並不善於分享,另一方面則是難以聆聽到他人所傳達的深層意涵,有時還會發生急於插嘴、表達自己見解的情況。 論壇文章作者也提到: 「疼痛是人類的一種體驗。如果不深入了解這種體驗就去研究它,即使懷著最好的意圖和方法,也可能會錯失良機。」 很多人也許都太急於為他人或自己解決問題,而忽視了深入了解個人體驗這個環節,但這卻是所有線索的來源,也是我們能真正靠近一個人唯一方法。所以如果你想要協助他人或療癒自己,先試著好好傾聽每一個真實的體驗吧,因為它能為我們打開真正的療癒之路。 【推薦閱讀】 📖 疼痛科學 × 瑜伽療法 https://reurl.cc/L5y5vX 【近期課程】 🧘‍♀️ 2025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超級早鳥優惠最後倒數) https://reurl.cc/L5Yane 🧘‍♀️ 筋膜整合瑜珈 - 師資培訓 Level 1 課程 https://reurl.cc/8DzxW7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疼痛科學 #瑜伽療法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瑜伽 #瑜珈 #療癒 #疼痛照護瑜珈 #疼痛 #持續性疼痛 #慢性疼痛 #生理健康 #心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