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療癒四大法則


很多人都希望透過「瑜珈」來改善他人或自己遭遇的問題,但這其中其實蘊含了許多影響重大卻隱晦不彰的法則,如果我們錯失了這些部分,時常會造成效益的折損,甚至是衍生出其他的問題。


有些朋友初來乍到我的課程時,偶爾會感到困惑,譬如:為何不給學員斬釘截鐵的明確引導?為何不告訴學員一個動作該練習多久?為什麼要學員到生活中尋找問題的線索,而不是告訴他們該如何改善問題的處方?為什麼要學員自己思考及決定要如何做?


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要建立好療癒性的關係,以及依循上面所提到的重要法則。以下是 C-IAYT 瑜珈療癒師及睡眠教練 Monica Le Baron 所分享的四個重要法則:


● 總有其他的事情存在

無法入睡或感到疼痛只是整體狀況的冰山一角,它通常代表有其他的事情正在發生。個案時常認為這些問題只與「身體」或「生理」層面相關,但許多經驗豐富的瑜珈療癒師均發現,許多個案認為不相關的事情,如內疚、羞愧、創傷等,都會讓他們難以改善自身的病痛與困擾。面對這樣的情況,資深神經肌肉治療師和瑜珈導師 Lee Albert 提出建議:「給個案一點他們想要的,但也要給很多他們真正需要的。」


● 沒有人能替你努力(50% - 50% 合作夥伴關係)

病痛的改善及療癒是可能的發生,但沒有人能替代你做這件事,這就是為何要採取 50% - 50% 合作夥伴關係,而不是單方給予處方和指導的原因。許多人們期盼專業人員能為他們「治療」,替他們解決問題,但病痛的發生是一個人的整體身心及生活狀態所致,並不是單一層面的損傷或問題。無論你的醫療團隊及療癒師有多麼專業,如果你不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嘗試自我思考及調整其他層面,那就很難看到積極的成效。


● 保持簡單

當個案前來尋求協助時,他們通常正面臨極大的挑戰,如果我們提供的方法越簡單,個案就越容易依循,並將它們融入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協助個案建立的,是他們缺失的基本能力,而不是華麗、獨樹一格的技巧。每天的簡單練習會產生巨大的進展,並讓自己擁有自我照護的能力,這是許多成功個案共同的真實回饋。


●  你不能幫助那些不需要你幫助的人

許多人出於孝心和善意,希望療癒師能夠去協助他們的家人,但如果當事人沒有意願,療癒師將無法提供任何實質的協助。Monica 便分享:「現在,當我遇到有人問我,是否能幫助他們的家人改善睡眠時,我會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所愛的人需要我的支持,我會很樂意幫助他們;但如果沒有,很遺憾地我無法幫助他們。」


學會耐心和傾聽,將事情簡單化,並在個案當前的生命階段與他們合作(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就是一帖絕佳的良藥,也是學習瑜珈療癒的基本功法。



【近期課程】

🧘‍♀️ 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 - 臺北場

課程簡介:https://bit.ly/3DBGyTS

(早鳥優惠 3/15 截止)


🧘‍♀️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 - 類週末班

影片介紹:https://bit.ly/3wWJerm

課程簡介:https://bit.ly/3RyUJ1C

(超級早鳥優惠 4/15 截止)



【推薦閱讀】

📖 健身者、運動員呼吸訓練全書

https://reurl.cc/NqRd2x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Reference:

Monica Le Baron. (2023). The yoga therapy partnership: 50-50. Retrieved from https://yogatherapy.health/....../the-yoga-therapy....../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瑜珈 #瑜伽 #療癒 #疼痛 #情緒 #神經科學 #心理學  #身心療癒 #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 #全人健康 #YogaTherapy #YogaTherapist #Yoga #Healing #Neuroscience #MentalHealth #HealthCare #Wellnes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5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2025/9/25)

什麼是「沉浸式 RYT 200 瑜珈師資培訓」?

呼吸練習引導的藝術 (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