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瑜珈中你不知道的 7 件事 (Ⅲ)

Ely Bakouche 與 Anastasia Buterina 編輯的 “傳統瑜珈中你不知道的 7 件事” 文章中指出:「瑜珈不是一種千篇一律的練習!」 現代有很多人以為,每個人都應該以類似的方式進行冥想、做同樣的體位法練習、學習讓自己安靜下來。 但過去傳統的方法卻是透過多種方式應用,並鼓勵人們嘗試以不同的途徑來體驗瑜珈。 這讓我回想起過去自己在印度的日子,學院裡每天實際上課及練習的時間大約只有 4-5 小時,老師鼓勵我們在空閒的時間裡多多體驗生活,並依照自己的狀態自行決定當天是否要參與課程。起初,我認為既然來到了這裡,就應該好好把握時間練習體位法及學習;心裡更會擔心,如果我不去參加課程,會不會錯失了什麼寶貴的訊息?老師及同學會不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我? 但後來卻發現,這一切都是自己無謂的擔憂,反而在大家眼中,我就像是一個不懂得休養生息、時時逼迫自己、生活中缺乏彈性與自由的人。我也終於明瞭,為何那段時期的自己,雖然規律地練習瑜珈(或許該說是體位法),身體確有許多病痛,生活也時常感到不開心及焦慮。 瑜珈的傳統教學法是基於經驗理解的知識轉移,老師的工作不僅是在理論上進行教學,還應通過經驗來指導學生,直到學生能實際體現,而不只是理解教義。這是關於精神體驗和智慧的激發,主要的組成部分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沉浸式的探索,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自己的智慧。 這也是為何我在現在的師資培訓及大眾課程中,會鼓勵學員們去練習「關係覺察」的原因。瑜珈練習終究是要回歸於生活之中的,它的價值不該只是讓人們拍拍美照或練習時的歡笑嬉戲,很多生活中的困擾都來自於人與人間的關係,如果我們能將瑜珈體現在生活中,我們就能藉由自身的感覺、心念、情緒、態度、行為和言語表達方式的覺察,了解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狀態及癥結點,進而學習好好溝通、好好改善每一段關係。 許多瑜珈的經典教義都非常可行的,裡頭談論的是自我轉化,進而產生人類社會的轉化,瑜珈不只是基於理論和體位法的課堂教學,而是基於實用性的生活教學。正在練習瑜珈的你,是否有這樣的體悟呢? 【推薦閱讀】 臣服實驗:從隱居者到上市公司執行長,放手讓生命掌舵的旅程 https://bit.ly/3of1upN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https://bit.ly/3hMYKw1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bit.ly/2os7AJD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