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跟體位法的關連性?
時常會收到一些朋友的詢問:「我參加瑜珈課只有多久的時間,體位法做得不好,適合參加某個工作坊嗎?」或是「我的動作還不標準、身體還不夠柔軟,適合參加某個培訓課程嗎?」是的,這就是現今的 “瑜珈市場” 帶給人們的觀念!
不可否認,有些專業度較高的訓練,確實會需要某一程度的身體感知能力及素質,但這幾乎跟大家口中的 “動作不標準”、“身體不柔軟” 及 “體位法做得不好” 是搭不上邊的兩回事。
加拿大有一位相當令我推崇的瑜珈老師 Mary-Jo Fetterly,她因為滑雪意外,導致四肢癱瘓,但卻利用瑜珈練習(當然不是體位法),讓她的身體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復原狀態,以及人生上重大且正向的轉變,雖然她還是需要藉助於輪椅,但已能讓她應付許多生活上所需的行動,並從事瑜珈教學。看到這邊,你還覺得體位法是決定瑜珈練習深度或教學的必要考量指標嗎?
較熟知瑜珈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早期的瑜珈練習是幾乎沒有體位法的,著重的是內在的洞察與轉化,而後期體位法的出現,也是為了協助練習者能更加專注於內在的修煉。但如今,在許多人的傳遞與塑造的觀念下,體位法卻反客為主,變成最能代表瑜珈修煉程度的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當然,許多身心及生活上的問題,也因此而衍生出來。
合宜的體位法練習,確實能促進身心健康,但令人惋惜的是,這個市場中充斥著太多不合宜的練習,而導致練習者誤解,並讓自己深陷於惡性循環中而不自知。我認為瑜珈練習可以不需要有體位法,有極致的體位法呈現能力,也不代表擁有良好的瑜珈修為,那你覺得呢?
【近期活動】
【相關閱讀】
【更多文章】
Photo by Indian Yogi (Yogi Madhav) on Unsplash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