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1的文章

同情不代表必須是溫柔的

圖片
託資訊的廣泛流通之福,現在有越來越多人了解 “同理” 及 “同情 ” 的重要性,而在於身心療癒的領域中,這更是在療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元素,若能夠妥善掌握其要領,不僅對個案會有相當大的幫助,能也對引導者的自我保護及身心照護產生正面的影響。 但有時人們會誤解了同理或同情的真正意涵,認為富有同理心及同情心的表現,就必須是溫柔且充滿呵護的,而類似的情形也時常在我的個別、團體及師資培訓課程中發生。 部分個案或學員會認為引導者必須好好地照料及呵護他們,手把手地帶著他們一起成長,不應讓他們感受到任何的內心的衝擊與慌亂,但這在我所學習的瑜珈療癒體系中,並不是一件合宜的事情。 一方面,這會讓一個人失去自我探索和成長的機會與必經歷程,因為人必須在適當的壓力及錯誤學習中,培養技能和自我掌控的能力;而這對於身心健康的恢復也相當重要,因為人們必須重新建立維持身心健康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 另一方面,如果引導者總是想滿足個案或學員的需求,在無形之中可能會身陷被對方情緒勒索的險境中,反倒造成自己的身心壓力與情緒困擾。我不得不說,有部分自認為懂得同理心或療癒的個案及學員,非常擅長利用此道來讓他人屈服,以滿足他們個人因身心受創而衍生出來的不健康需求。 作家 Ashley Abramson 在她的《自我同情並不總是意味著溫柔》文章中說道,設定明確的界限就是一種自我照護。Ashley 在文章中分享,過往當她受到非事實的指責時,通常會讓自己退出談話,利用泡澡、散步,或與朋友聊天的方式來自我恢復。 但有一次,她鼓起勇氣決定不讓他人再以那樣的方式跟她說話,她堅定地告訴對方:「如果你要貶低我的感受,那我就不得不結束談話了!」 Ashley 也以一位慈愛的母親為例,如果她的孩子哭了,她會透過輕柔搖晃讓孩子入睡來表達同情。但如果她的孩子處於危險之中呢?她會變成一隻熊媽媽來保護她的孩子。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 Kristen Neff 將它稱之為 “強烈的自我同情 (fierce self-compassion)” 。 我個人也十分認同 “設定界限” 及 “必要的強勢自我同情” 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我在所有的課程中,也會設立相當明確的界限,堅守療癒工作的必要原則,必要時堅定地拒絕不適宜的要求。我也清楚明白部分的個案和學員,是因為無法討取到他們的非理性需求滿足而離去,甚至會對外散佈著負面的評價。 但我並不會太在意這樣...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

圖片
  我一直都認為瑜伽教室裡的景象就像是現實人生的縮影,若缺乏了個人的真切醒悟,練習者只是將日常的行為模式及價值觀帶到另一個場景裡罷了,在教室中依然會繼續重複著令人痛苦及失去自我的生活型態。 但如果練習瑜伽時能夠恰如其份,又幸運地能遇見一位真正懂得如何引領學員的老師,人們將能夠從練習中重新學習,如何在充滿壓抑與創傷中的社會環境中求生存。很高興張以昕老師能將這些真摯的故事寫入她的新作之中,讓人們可以看見瑜伽真正的美好。 認識以昕老師已經好幾個年頭,在我的印象中,以昕老師一直是一位真誠且溫暖的分享者,她分享著瑜伽修習的點滴,也分享著許多在她人生中來來去去的「看見」。 當初我拿到 有鹿文化.閱讀有路 寄送過來的手稿時,便對以昕老師寫的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 這本書充滿期待,在閱讀過幾個篇章之後,我心中浮現了一段話語:「這是一部值得被每一位瑜伽練習者,甚至是這世上每一個人看見的作品。」即刻,我便答應了擔任這本書的掛名推薦人邀請。 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或多或少都會遭遇情感、創傷、依附關係、社會認同的糾葛,有些人們選擇帶著自己的生命故事走進了瑜伽教室,期盼瑜伽能帶給他們滋養,帶領他們找到人生的出口。 然而,過去的經歷及被我們圈養多年的非良性生存模式,並沒有打算對我們輕易放手,以致許多人們不斷地重複相同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而讓自己反覆地受苦。 在書中,你會看見身陷感情糾葛、婚姻風暴、完美主義及親子關係阻礙等,九個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而它可能就是你的部分生活寫照。對我來說,《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既是一本情感細膩的散文故事集,也是一帖能觸動不同看見的人生旅途指引,如果你願意細細領略故事其中的意涵,或許它能作為觸發你覺醒的打火石,成為你擺脫生命泥淖的求生指南。 這是一部值得被每一位瑜伽練習者,以及世上每一個人看見的省思之書! 謝謝以昕老師蘊育出如此美好的作品,推薦給每一位想擁有真摯生活的有心人。 📗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 https://bit.ly/38PYZEL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 #有鹿文化 #瑜伽療癒師 #瑜伽 #瑜伽 #創傷 #身心療癒 #YogaTherapist #YogaTherapy #Yoga #Trauma #Wellness

為什麼要學習說:不

圖片
這是最近很令我感到興趣的一篇網路文章,作者是一名年幼罹患癌症而存活下來的女性 Colleen Gallagher,她目前正於洛杉磯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 Colleen 在文章中提到,當她 14 歲時,醫生告訴她,她的餘生必須在每天服用藥物的日子中度過,而她當時認為這可能就是自己往後人生的唯一寫照。 據 Colleen 的自述,後來她投入了相當規律的冥想和瑜珈練習,為了持續為期 6 個月每天 4 小時的瑜珈和冥想練習,她時常拒絕了朋友的臨時邀約,最後她也對終身服用藥物說了:「不。」因為她僅剩一半的甲狀腺,竟然能產生原本 兩個甲狀腺才足以分泌的激素量,讓她再也不需要服用相關的藥物。 而她也從中獲得了許多有關生命的啟發,其中一項就是學會說:「不!」Colleen 認為,我們從懂事以來,便一直處於 “ 自動駕駛 ” 狀態,總是對整個社會系統或其他告訴我們如何生活才能成功的人說:「是。」我們因而被剝奪了許多權利,包含選擇自我的生活及情感表現的權利。 從小時候在學校,我們就被告知該做些什麼,我們應該在某個時間開始學習,在某個時間休息,在某個時間吃午飯,但卻從來沒有停下來問過自己,我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類似的自動駕駛模式,也延續到了現實生活之中。例如:在知道沒有人發訊息或打電話給我們時,我們依然會伸手去拿手機;要去上瑜珈課時,我們總是抓取最喜歡的那條瑜珈褲,甚至連考慮都沒有考慮其他的幾條褲子。我們幾乎沒有自覺或對這樣的行為說:不。 Colleen 認為,為了讓自己過上情感自由和解放的生活,我們必須開始放慢思想、情感和身體,以便能傾聽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而不是自動重複一個個的習慣,因為這些習慣會引導你過著一種不屬於你自己的生活。 這也讓我聯想到許多人對我提出的好奇:為什麼我會傳遞著非傳統瑜珈社群(市場)中的思維與練習方式?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看見了許多不合理、不合人性的面向,我拒絕向它妥協,我選擇說了:「不!」 我想,就如同 Colleen 在文章中所說的,如果你想處在一種情感自由而解放的生活狀態中,首先就不要再為了 “ 盲目的愛 ”、“ 錢財 ”、“ 名望 ” 而背叛自己,你必須開始過著一種 “ 不妥協 ” 的生活,學習擁有一個對你的靈魂真實、誠實的 “ 不 ”  字! 【相關閱讀】 📖 順應人性 https://bit.ly/3DrtMpp 📖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

瑜珈體位法的最大價值

圖片
體位法 (Asana) 在瑜珈八部功法修習中,一向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現代的瑜珈之中,體位法練習的比重更是比過往都來得多,每個人用著不同的思維來看待及運用體位法,有些人利用它來鍛鍊身心,有些人則是用它來體悟人生。 然而,對於站在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觀點的我來說,體位法的最大價值是讓一個人能   “ 與身體建立良好的連結 ”   。澳洲知名的心理諮商師 Steve Biddulph 在他的著作《順應人性》中提到,今日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型態,其實與人類原本適合的生活相去甚遠。 人們在年幼時期待在托育機構的時間越來越長;學校生活的壓力與日俱增,孩子得經歷激烈的考試和競爭;居住空間長時間暴露在無情的大眾媒體影響之中;父母工時長,家人間無法抽出時間相互照應;居住在幾乎無法接觸大自然的城市環境裡;生活壓力之大,導致人際關係崩潰,家庭破裂幾乎已成常態。 這樣的場景使得許多人們經歷了童年的創傷,與身體失去了應有的連結,加上當前疫情的影響,大眾媒體過度散佈著威脅與恐懼,讓人們與自己和他人更加地疏離,衍生出許許多多無須有的情緒困擾與妄念。 人向來是以身體作為感受環境的接收器,能夠清晰完整地接收感官刺激,人才能真實地存活在當下,對這個世界做出合理的解讀。若我們與身體失去了連結,大腦將無法對現況做出適切的判斷,許多旁人眼中看來莫名的情緒和行為就會由此產生。相信大家一定都曾在生活中,遇到過心情陰晴不定的人們,這很可能就是 “ 身心失去連結 ” 所致。 而我們在練習體位法的時候,如果能將部分專注力放在身體感覺的覺察上,便能夠慢慢重新與身體接軌。體位法的幫助之一,是能使身體產生不同面向的動作,對於多數人來說,當身體移動時,通常較能感覺到身體的反應。因此,你可以去覺察不同感覺的位置、出現與退散、強弱和質地,也可以去觀察動作的方式、身體的姿勢,甚至是內臟的感覺(如心跳、腸胃的蠕動)。 這些看似  “ 無用   ”(很多人會如此認為)的覺察,其實正是保持大腦及神經系統強健與正常運作的強力訓練,也是與身體建立良好連結的必要手段,更是改善情緒及緩解內心痛苦的良藥。 對我而言,完成哪些體位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否在練習過程中,完整地與自己的身心感受相知相存。 【相關閱讀】 📖 順應人性 https://bit.ly/3DrtMpp 📖 瑜伽...

療癒次級創傷

圖片
我只要一閉上眼,聽到的故事全都歷歷在目,我吃不好也睡不好,甚至在過了幾個星期以後,還是需要特別費勁才能控制情緒。 我深陷在悲傷的雲霧裡,整個人非常敏感,動不動就掉眼淚,可是我本來並不是愛哭的人,而且還嚴重失眠、食慾大減。 你是否覺得這樣的狀況似曾相識?或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其實這很可能是 #次級創傷 呈現的表徵。 曾經有一位參加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培訓的學員告訴我,她在聽了伙伴過去遭受性侵的經歷後,當天的心情一直很不好,她感到既難過又生氣,不懂為什麼如此善良的人會遭受這樣的傷害,整個晚上也一直輾轉難眠。 隔了一段時間,當我再次見到她時,發現她面容憔悴,神情中還帶了一絲絲緊張。她告訴我,自從上一次的課程過後,她時常感到情緒起起伏伏,身體變得很緊張敏感,就連家人間彼此的身體觸碰,有時也會讓她感到很不舒服,她的先生甚至跟她說:「妳怎麼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我都快認不得妳了。」 很多朋友或許不曉得,類似的現象其實時常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但我們很常用「 工作壓力太大 」或「 一時心情不好 」等想法來解讀它。然而,這卻可能就是所謂的「 次級創傷 」,或稱之為「 替代性創傷 」。 簡單來說,次級創傷是指以間接的方式接觸到創傷事件,通常是因為聽到了受創當事人的詳細描述所致,所以經常發生在護理師、急救人員、警消人員、治療師等助人工作者身上,甚至有時在瑜珈教師身上也會被發現。 由於很多時候,助人工作者會為了保持專業形象,而將情緒壓抑,習慣性地把事情放在心底,讓自己默默去承受及消化,反而沒有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使得所面對的壓力事件無法健康地走過它應有的歷程,讓自己遭受了次級創傷的侵襲。 次級創傷不但會消磨你的身心,消磨你的生活,就連你周遭的人也會遭受波及。因此,如果我們能對次級創傷有更多的了解,我們就會擁有更多的能力來自我療癒,也會更有能力去接住他人的情緒。 而 《療癒次級創傷》 這本書便從「認識次級創傷」、「自身情緒」、「內心想法」、「身體健康」及「人際關係」方面做出了精闢的介紹,並提供許多自我照護的方法和指引。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一句話:「 自我照護是復原的基石。 」這與瑜珈療癒中強調的整體療癒觀點完全吻合,在療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他人的協助,但我們也必須學習自助,才能從根本處產生良善的轉變。 如果你是一位助人工作者,抑或只是單純想要提供支持給身邊的人,我都會...

手印的神經學基礎

圖片
在瑜珈的世界裡, 手印 或 身印 (Mudra) 常被指稱可以提升能量、調整內在狀態,甚至具有改善病症的效果,也有許多人表示,當他們打了某種手印之後,身心狀況確實產生了改變。今天我們暫且不從能量和精神靈性層面進行探討,僅專注在手印與神經系統層面的關連。 我們的大腦皮質層負責大部分的心智和行為功能,主要是由 感覺 、 運動 和 整合 三類區塊所組成。負責解釋感覺訊息的大腦區域包括:初級感覺皮質、視覺、聽覺和嗅覺皮質等,來自身體不同部位的觸覺、壓力覺、本體感覺和溫度的感覺訊息,都會通過身體的神經通路,一路傳輸到大腦的初級感覺皮質。 此外,我們的大腦皮質與身體部位是具有特定連結的,意思是指某一身體部位的感覺訊息總是會傳達到大腦皮質的某一處,臉部的訊息總是會傳送到皮質的一個特定區域,而來自腳掌的訊息則總是會傳送到另一個特定區域。 神經學家發現,人在處理手部感覺訊息的 初級感覺皮質 區塊,比其他區域擁有更多的神經元,處理有關手部運動的運動皮質區塊也比其他區域來得大。這意味著大腦對於手部的感覺與運動控制都較為敏銳,也意味著手部的感覺及運動能對大腦產生較大的影響。 大腦在接收到不同的感官訊息後,會進行分析與整合,而建構出我們的認知,並啟動協調反應。由於我們的手部對觸摸和運動都非常敏感,因此透過對手的特定部位施加輕微壓力,或以某種方式折疊我們的手指,會對大腦的特定部位產生刺激,這反過來又會影響大腦的判斷與整合。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透過手部獲得的刺激和感覺來影響我們的想法、感受及看待世界的方式。另外,如果我們有意識地賦予手部觸覺和形狀的意義,也會從認知層面反回去影響大腦對現況的解讀,而這就是為什麼手印可以成為影響我們精神狀態強大工具的原因。 也許單純從神經科學來探討手印對人的影響,無法完全解釋手印的奧妙,但如果我們瞭解了背後的神經科學基礎,也不失為一個可作為參考的依循。 我想如何善用手印來增進自己與他人的身心健康,並避免落入謬思與盲目之中,才是自助與助人時真正重要的! 【推薦閱讀】 📖 瑜伽手印大全 https://bit.ly/3n7V6mG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s://bit.ly/3kQBssM 【其他文章】 📄 https://bit.ly/33HYZmR Reference: Olga Kabel. (2021). The Neurological Ba...

教學有感......

圖片
昨天剛結束了一連五天的《 新典範瑜珈 (New Paradigm Yoga) 》師資培訓帶領,雖然身體感到有些疲累,但內心卻是豐厚而充實的。 一直以來,我總是對這樣的 200 小時師資培訓充滿了期待,因為我會遇見一群生活背景迥異的人們,會聽到很不相同的故事與個人觀點。對我而言,這是一種從認識、傾聽、了解、謀合、溝通、合作,到轉化的過程,也是跟不同的人們建立連結的一種歷程。 當然,這就如同我們在社會中的日常,並非每一次我們都能建立和諧的關係,不過只要彼此願意去分享與坦露自己的感受,我們總是能從中釐清某些事,能夠有所收穫,也會學習到許多如何與「 人 」相處的根本之道。 有時我們的表達會太過於急躁,有時會太過於模糊,也有時會太過於自我,進而對人與人的相處產生莫大的影響,可能會造成誤解、溝通不良,也可能會產生將自我價值觀強加於他人的情形。然而,這些情況不只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同樣也時常在瑜珈課堂上出現,讓原本的美意變成了阻礙與傷害。 在我的心中,讓人們能夠學習自我賦權、尊重自身與他人一向是重要的,但似乎在這個社會中與多數的瑜珈課堂裡,這些部分經常只淪為口號,缺少了實際的行動,缺少包容性的言語、對身心理解上的謬思,時常都是導致這類情況的關鍵影響要素。 許多人努力追求著各種 “ 對待 ” 及 “ 幫助 ” 人的技巧,但卻輕忽了至關重大的心念(心法)。就像我老生常談的,我們必須將人真正當成一個人去看待,而不是只看身體、內在或其他層面;我們也必須看見一個人的潛能,而不是只著重在所謂的 “ 問題 ” 上。 這或許與目前大眾主流文化有所追尋的有所差距,但我始終相信回歸於人的根本是最為重要,也是人們在這個年代最迫切需要的。不過就像我前幾天告訴學員的,我分享的是我自己所知、所理解及所體悟的,至於每個人要如何看待,是否要拿取,以及如何行動,完完全全都是自己的選擇。 【推薦閱讀】 📖 順應人性 https://bit.ly/3DrtMpp 📖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 https://bit.ly/3yKuUAN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s://bit.ly/3kQBssM Photo by Etienne Boulanger on Unsplash #新典範瑜珈 #瑜珈癒癒 #瑜珈療癒師 #瑜珈 #瑜伽 #人性 #身心健康 #健康照護 #NewParadigmYoga #NP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