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療癒中的自我疼惜


臨床心理學家 Rachel Goldsmith Turow 博士日前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不喜歡冥想,我第一次嘗試冥想是在 90 年代末期,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大學生。當我分神時,我覺得自己很失敗,我將它解釋為是我無法做到這件事的象徵。在我靜坐的頭 6 個月裡,我的身心都始終不得安寧,經過約一年的持續冥想,我的思想似乎更有條理和可控制,它不再陷入自我批判的循環中。在日常生活及在快樂或困難的經歷中,我都對自己感到親切和友善。」


自我疼惜 (Self-Compassion) 的研究先驅 Kristin Neff 博士指出:「自我疼惜是指將疼惜轉向內在的歷程。當我們失敗、犯錯或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時,我們會表現出友善和理解,而不是嚴厲的自我批評;當我們的生活遇到挑戰和困難時,我們給自己支持和鼓勵,而不是冷漠和評判。」研究顯示,自我疼惜是我們可運用的最強大因應和復原資源之一,它從根本上改善了我們的身心健康。 


在瑜珈療癒取向中,自我疼惜也大量地被運用在關節炎、持續性疼痛、憂鬱、創傷的療癒上,因為它能創造人們與自己身體的一種慈悲及友善關係。研究也顯示,正念和愛與慈悲的冥想可以減少自我批判,降低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激發程度。我個人在「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疼痛照護瑜珈」「創傷感知瑜珈」的課堂中,也時常會引導個案和學員進行自我疼惜的練習,並且經常能獲得相當好的效果。


不過對於「自我疼惜」這件事,許多人時常存在著一些誤解。Turow 博士就指出:「不要將自我疼惜和以自我為中心相混淆,也不要認為它會降低你的標準、動力或生產力。相反地,研究顯示自我疼惜與更強大的動力、更少的拖延及更好的人際關係有關。」


我曾遇過某些人將「自我疼惜」扭曲成「自我退縮」「外在歸因」的行為,認為規避自己恐懼的事物,或將過錯歸咎於他人,就是自我疼惜的表現,但其實這卻是逃避及缺乏疼惜的舉動(不管對自己或他人都是)。真正的自我疼惜是能對自己「友善」和「理解」,並對自己和他人不加以批判,即使是在痛苦或失敗的時刻也相同。


不過,自我疼惜是需要持續練習才能擁有的能力,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正是靜觀覺察,而「愛與慈悲的冥想」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則堪稱為最成熟的技術。在進行愛與慈悲的冥想練習時,通常會採取一個舒適的姿勢,並至少維持 5 分鐘在心裡複誦「願我安康」之類的短語。


許多的痛苦,甚至是疾病,經常是源自於自我的批判。我常聽到人們評判自己不夠纖瘦、不夠聰明、不夠完美,但抱有這些想法只會徒增反芻式的消極思考,難以真正改善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我很認同 Turow 博士所說的:「持續不斷的正式和非正式練習可以改變你的思維,偶爾做一次不會產生太大的幫助。」這就像訓練肌肉一樣,只做一次不太可能提升肌力,但經常規律訓練就可以了。


你不需要讓自己身陷於自我批判和痛苦的深淵中,也值得擁有更多對自己的關懷和愛,只要你願意開始學習自我疼惜。



【相關書籍】

📖 女人,你該好好愛自己
https://reurl.cc/XEja70

📖 你發生過什麼事
https://reurl.cc/AA7bxY


【推薦課程】

💁‍♂️ 睡眠健康講座:教你好夢正酣的秘笈
https://reurl.cc/65a91d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Reference:
Rachel Goldsmith Turow (2023).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self-compassion –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explains how these science-backed practices can improve mental health. Retrieved from https://theconversation.com/mindfulness-meditation-and......


#瑜珈療癒 #瑜珈療癒師 #瑜伽 #瑜珈 #療癒 #創傷 #自我疼惜 #身心療癒 #神經科學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 #全人健康 #YogaTherapy #Yoga #CIAYT #YogaTherapist #SelfCompassion #Trauma #Neuroscience #MentalHealth #Healing #HealthCare #Wellnes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5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2025/9/25)

什麼是「沉浸式 RYT 200 瑜珈師資培訓」?

呼吸練習引導的藝術 (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