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做一個好人,不如做一個完整的人

 


你是否曾被告知過,身為一位母親、父親或師長,你應該如何表現,不應該如何做?我相信很多瑜珈老師、心理師及治療師等助人工作者,也曾聽過學員和個案說,你們應該要和顏悅色溫柔地照料他人、對待他人,但我認為這可能是某種程度的言語「暴力」「脅迫」


善待他人、與他人友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雙方可以互相尊重、溝通及合作,但很多時候會說出類似話語的人們,常常是逾越界限,想把自己的企求強加在他人身上的情緒勒索者。通常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我不會是和顏悅色的,因為我必須讓對方知道,你越界了!


《與其做一個好人,不如做一個完整的人》這本書中,黛比‧福特 (Debbie Ford) 寫道:「你必須學會如何允許自己的各個面向一起存在。若你想要自由,就必須能夠做自己,意即必須停止自我批判。」


我曾聽過有些助人工作者曾為自己的表現而困擾著。我好像不應該在對面個案時生氣;是不是因為我不夠關懷他人,所以我……。從小到大,這個社會教導我們的,常常是你要時時保持正向、樂觀、優雅和友善;不要亂生氣、不要自私、不要表現出懦弱的一面。我不認為這是錯誤導向的勸誡,不過它必須是符合情境的,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中,我們都必須如此表現。


當我們痛失至親至愛,難道不能表現悲傷和軟弱的一面?難道不該流淚和感到憂鬱嗎?我想大家的心中自有答案。我們時常被告誡必須要做一個好人,要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但這樣的人真的快樂及擁有心理上的健康嗎?事實上,我並不這樣認為,因為人都會有情緒變化,也會面臨受到侵犯的情況,適當的情緒展現,反而才是促進身心健康的要素。


「凡是你無法與之共存的,都將不會讓你好過。」這是《與其做一個好人,不如做一個完整的人》書中提到的一句話,意即如果我們無法接納自己那些被世俗稱之為「負面」的想法和情緒,它們將會持續地困擾我們,讓我們感到痛苦。


每個人都會有喜怒哀樂,有時也會有黑暗面的出現,但這並代表我們的全部。當你理解自己及這些面向出現時所代表的意義時,它們都將為你帶來禮物,讓你成為更完整的人,而不是迎合他人而活、支離破碎的自己。


當有人告訴我,你應該要如何、如何對待他人時,我會告訴對方,我並不是為了做一個好人而存在著,而是努力讓自己能更為完整地活著,不管在工作或生活上都是。


📖《與其做一個好人,不如做一個完整的人》

https://reurl.cc/VLL805



【相關課程】

🧘‍♀️ Kripalu Yoga 克里帕魯瑜珈 - 深化體驗工作坊

https://bit.ly/3ugVnWK


🧘‍♀️ Pain Care Aware 疼痛照護瑜珈師資培訓 Level 1 基礎課程

https://reurl.cc/9V8QpO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瑜珈療癒師 #與其做一個好人不如做一個完整的人 #遠流 #遠流粉絲團 #書籍推薦 #閱讀 #瑜珈療癒 #瑜珈 #瑜伽 #情緒 #身心療癒 #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 #全人健康 #YogaTherapy #YogaTherapist #Yoga #TheDarkSideoftheLightChasers #Book #Reading #MentalHealth #Healing #HealthCare #Wellnes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5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2025/9/25)

什麼是「沉浸式 RYT 200 瑜珈師資培訓」?

呼吸練習引導的藝術 (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