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0的文章

雙腳應該在山式和下犬式保持平行嗎?

圖片
教學超過 35 年的資深瑜珈教師 Bernie Clark 提到:我記得當我剛開始練習瑜珈體式時,老師告訴我在下犬時,要讓 “你的腳跟躲在腳踝的正後方。” 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的腳筆直朝向前方,正是老師說應該指向的方向。後來,我聽到了其他老師的指引 “將腳併攏,第二根腳趾筆直指向前方,將腳掌的外緣與墊子平行對齊。” 這些對我來說都很棒,當我成為瑜珈老師後,這也是我所教導的方式。 最後,我遇到了一個不聽話的學生!我下班後在一家科技公司教瑜珈,我的學生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師,但是由於某種原因,當他參加我的瑜珈課時,他變得像白痴一樣。我告訴他在山式時將雙腳併攏,並指導全班進行拜日式,但在拜日式結束時,他的腳卻呈現一個寬 V 字形。因此,我會在他的耳邊低聲:“雙腳併攏!” 這種情況持續了多年,他……就是……不會……聽! 直到我遇到了 Paul Grilley,我終於意會到,我一直在對那個可憐的傢伙做什麼。Paul 教會了我關於骨骼的變化,每個人的不同之處,以及沒有適用於每個身體的通用指令。那麼,你的腳應該指向哪裡?我不知道,但也許我可以幫助你找出答案。 第一張圖片顯示兩個骨盆不同的髖臼位置與深度,以及不同股骨頭(大腿骨)的角度與大小,這些差異都會影響你在自然站姿時雙腳的方向。如果你的髖關節髖臼較朝向前方,那麼指向正前方的雙腳可能是比較自然的。但如果髖臼偏向後方,股骨頭角度小,那麼指向正前方的雙腳對你來說既不正常也不自然。 另一個我們需要考慮的因素是 “踝關節軸”。如第二張圖片照片所示,每個人有不同的軸傾斜角度,軸角度越大意味著足背屈角度也會越大,腳看起來會越向外指。所以像下蹲、椅子式和下犬式這些需要足背屈的姿勢,會使大多數人的腳略微分開是正常的,但我們卻通常不是這樣教導學生的。 還記得我在那些年裡折磨的學生嗎?也許對你來說雙腳併攏感覺還好,但是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方式,那就是我對學生所做的事情,我一直只根據美學來給他指示,給他對我來說是合適的東西,並不是在尋找對他有用的東西。他並不是白痴,他很聰明,會以真誠的態度來傾聽自己的身體,那個方式對他是有用且具有功能性的。 那麼,到底每個人的腳尖該朝哪個方向站?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如果你是老師,請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答案,給他們一些選擇,讓他們決定最有效的方法。你可以繼續提供傳...

當下,時常被忽略的生命環節,但卻是我們活生生存在的真實時刻!

圖片
最近國內外的朋友及學生,不管是因為當地政府下了外出禁令,或是因為肺炎疫情的關係,情緒多少都受到了影響,隱隱約約都能感受到他們煩躁、焦慮和恐慌等情緒。但我並不會去告訴他們:不用擔心……等那些像是在安撫人心的話,因為我知道那沒有必要,事實上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過去,也時常有情緒及壓力困擾的人們來尋求瑜珈療癒的協助,有些人身陷於煩躁的情緒困擾之中,有些人則像是時時刻刻在恐慌裡生活著,我自己過去同樣也有類似的深刻體驗。不論是瑜珈、心理學或是神經科學,都有人提出一個人會深陷於某些情緒狀態中,是因為被過去及未來的事件所羈絆,我們總是在為過去的事情懊悔,總是在為尚未發生的事件而擔憂。 當下,往往成為被忽略的生命環節,但卻是我們活生生存在的真實時刻。常常,當個案似乎要開始陷入過去或未來的事件中時,我總是會問他們,現在你的身體發生了什麼事?你的身體感覺如何?個案常會發現自己某些身體部位正緊縮著,我會請他們動動或伸張那個部位,並感覺身體產生什麼變化;也有時我會請他們看看自己身處於教室的哪個角落,環顧周邊的環境。 這些行動都有助於讓我們回到當下,當我們真切地來到當下的時候,情緒、身體往往都會產生正向的改變。在全球正處於危難情況的這段期間裡,與其不斷地察看各類疫情相關訊息,不妨嘗試讓自己練習回到當下,好好地品嚐每一頓飯,好好地感受和活動身體,好好地傾聽家人所說的話,好好地做現在正在進行的事情,都能幫助我們回到當下,或許能讓我們心境安然地度過每一個困難時刻。 【推薦閱讀】 📖  從呼吸開始的瑜伽療癒 https://bit.ly/2WNT1zd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bit.ly/2os7AJD 📖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http://bit.ly/2SGHYGf

影響疼痛的關鍵因素在於神經系統

圖片
派翠西亞最近似乎被激怒了。「那些醫生讓人火大,一副高 高在上、看不起人的樣子,當著我的面說我是裝的,叫我不 要再問其他醫生的意見了,還說我根本不會痛。」 派翠西亞是一位店員,二十八歲時切除膽囊,卻還是持續腹 痛。「我都說自己是假性膽囊炎。我比較多是肚子被灌滿氣 的那種痛,肚子會鼓起來,然後嘔吐,吐完會好一點。我會 去急診,他們要嘛不理我,要嘛就是說我沒有膽囊,不可能 有這些症狀。之後我開始對一些食物過敏,也更常拉肚子。 」 消化道的神經系統有一億多個神經細胞,光是小腸的神經細 胞就和整條脊椎的一樣多。這些神經細胞不只協調食物的消 化吸收、排除廢物,也構成感官的一部分。消化道藉由收縮 肌肉、改變血流、分泌大量生物活性物質,對情緒刺激做出 反應。 神經系統的疼痛「自動感應器」,不一定要有受虐經歷才會 下修感應標準,長期的情緒壓力便足以降低疼痛閾值,並使 大腦過度警覺。 以上文字是摘錄自「當身體說不的時候」一書。很多時候我 們在面對疼痛時,都專注在探討及尋找生理方面的問題,但 正如作者所說,神經系統才是真正關鍵的影響因素。生理狀 態會影響神經系統,心理狀態會影響神經系統,情緒狀態會 影響神經系統,環境狀態(體內外)也會影響神經系統,而 導致疼痛產生。 許多人喜歡以瑜珈來調整身體,以減少身體酸、痛等不適感 ,適當的身體活動及調整的確能對人們產生助益,但我們千 萬不能輕忽情緒、信念、經驗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力,文中 的派翠西亞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 人的病痛時常肇因於體內環境失去了應有的平衡,如果我們 能時常關照各層面的自己,將能夠把自己調適得更好。當然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有時會需要專業人士的協 助,也需要自己有耐心地練習,但請記得:永遠不要放棄自 己! 【相關閱讀】 📖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 http://bit.ly/34ZXTCq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bit.ly/2os7AJD 【近期課程】 🧘‍♀️  瑜珈聯盟 RYT 200 國際瑜珈師資培訓 https://reurl.cc/YlLDKa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容許自己感到恐懼,因為這將為我們帶來希望

圖片
早上醒來,為自己沖煮咖啡時,回想起自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自己的心情變化,雖然情緒的起伏沒有太多,但仍然感受得到自己緊張、擔憂和煩躁等情緒,不過我知道會有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讓自己感受這些情緒也不會發生任何不好的事情。 美國司法資源協會創傷與體現中心主任 David Emerson 曾提到,如果我們能夠傾聽自己的身體,辨識出經歷其中的情緒或不舒服的感覺,就越能有能力做出調整來減輕身體的不適,重建安全感、選擇感與自我掌握感。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允許自己悲傷、恐懼、表現脆弱,但事實上表露這些情緒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經歷巨變的天災人禍,你應該感到恐懼,因為這是人與生俱來的保護和壓力釋放機制,否認或故作堅強並不會為我們帶來太多好處,可能反而會帶給自己更多的痛苦。 人過度焦慮和恐懼的原因之一,除了無法辨識及接受自己的情緒感受外,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讓自己的生活變成以疫情為中心,繞著疫情而打轉,這都會讓人因為失去了掌控感,而造成更大的情緒波動。 然而,人應該以自我的「中心」來運行,這裡的中心指的是生理、身體、心理或情緒上的,而非外在無法控制的環境,如果能讓自己回歸中心,我們將擁有更強大的力量來掌握生活,我們可以為自己做出更多守護健康的適切行動,而非情緒性地搶購、囤積物資,或許你會發現當自己做了這些情緒性行為後,不安與恐懼並沒有因此而減輕。 我很喜歡美國作家 Megan Griffith 針對疫情分享的一段心情寫照,她說道:這一切終將結束,我無法說在此之前會有多少損失產生,或何時將會結束,但令人欣慰的是,沒有任何事物是會永遠持續下去的! 願大家平安健康。 【相關閱讀】 用瑜伽療癒創傷:以身體的動靜,拯救無聲哭泣的心 https://bit.ly/2IZXcQz 【相關課程】 2020  瑜珈聯盟 RYT 200 國際瑜珈師資培訓 https://reurl.cc/YlLDKa Photo by Tuva Mathilde Løland on Unsplash

慈悲與同情能調校神經系統

圖片
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教授 James Doty 博士進行的一項開創性研究顯示,對他人仁慈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的身體時常處於 “威脅模式 (threat mode)”,大腦所需要 “休息模式 (rest mode)” 經常被威脅模式所取代,當我們長期處於威脅模式時,會使我們失去了同情心。 然而,展現同情心及對他人慈悲,可以實質改變人的生理狀況,協助我們脫離威脅模式,回復到自然的休息和消化模式。 James Doty 博士指出,如果神經系統一直處於威脅狀態,神經系統就無法發揮最佳功能,這可能是我們感染多種不同疾病的原因之一。我們的身體會因應壓力而釋放出炎症蛋白,而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下降。 快節奏的生活型態使我們的神經系統不斷受到過度刺激,這也使我們更傾向於快速得出關於他人的判斷,這種快速的判斷會削弱我們對他人展現同情心的能力,這也使我們處於持續的威脅模式中,並對健康產生長且負面的影響。 根據 Doty 博士的說法,相較於基於恐懼、焦慮或壓力而做出的快速反應,經過較長時間且深思熟慮的反應,往往會使人們採取更有效、更具創造力和更富有同情心的行動,因為這能讓大腦的執行控制區域發揮最高作用。 埃默里大學 (Emory University) 的多項研究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並支持以下的觀點:經常性的同情行為或基於同情的冥想,可以減少大腦中負面的神經內分泌交互作用。當我們經由同情行為切換到副交感神經系統時,可以擺脫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激發的狀態,而這種切換發生時,心率變異性會增加,使免疫系統增強,這種免疫系統的增強可以幫助我們抵抗感染或疾病。 理論上,仁慈和富有同情心可以減緩身體某些細胞的衰老過程。石溪大學 (Stony Brook University) 教授 Stephanie Brown 的研究也證明,同情心可以大大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 這也是為何在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的課程中,我們時常邀請學員練習對自己展現關懷與同情的原因之一。慈悲與同情不僅能讓人們接納自己的不同面向,改變對自己身心狀態的認知,也能調整神經系統的運作,讓身心恢復平衡與健康。 【相關閱讀】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bit.ly/2os7AJ...

如何使用語言使瑜珈課更具包容性

圖片
瑜珈,原本希望的是能讓每一個人學習接納自己與萬物,這是瑜珈充滿包容與慈悲的美好一面,但引導和傳遞的言語若使用得不恰當,卻可能讓一堂瑜珈課變成充滿歧視、限制及沉重的負面體驗。 Kingston 瑜珈師資培訓的教育總監兼首席講師 Carly Stong 指出以下幾項需要留意和建議事項: ❤️  身體並非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西方文化中,經常對人體進行分析,將身體商品化、污名化和邊緣化,而瑜珈教室也可能反映出這種現象,體位法經常有意無意地被塑造成強壯、纖瘦、柔軟、堅強代表。有些老師會告訴學員 “如果你不夠柔軟” 或 “如果你沒辦法做到這個動作”,就使用輔具做出特定的替代動作練習。學員因此而被剝奪了繼續探索、體驗身體的權利,也可能傳遞了身體是無能為力和身體是有問題的暗示。身體的積極性定義是每個人應擁有與生俱來的權利,與其他人一樣平等地參與在世界中,並消除與外觀、能力有關的批判。提出一些鼓勵人們自己決定如何最適當移動身體的引導,而不是以一種特定,幾乎是規定性的方式進行指導,或許是更恰當的表達方式。 ❤️  熱情地提供和讚美各樣選項 在體位法的引導中,提供 “選項” 而不是 “替代” 動作,有助於巧妙地強化每個人都能以不同方式表示體位法的觀念。例如提出 “也許像這樣,也許像這樣,也許像這樣……。” 的各種選項;更好的方式是讓學員知道 “自己是最了解自己身體的人”,並鼓勵他們根據特定的目標,而不是按照既定的路線來形塑身體,例如 “以一種感覺最穩定的方式站立”,而不是 “把雙腳併攏,腳跟微微分開站著”。 ❤️  嘗試邀請而不是命令 絕大多數瑜珈課都使用命令式的口令進行課程,這意味著學員被告知要 “抬起腿”、“蹲低靠近地面” 或 “把腳向後踩”。有些瑜珈學校教導學員以這種方式進行引導,因為這在串連流動的序列中非常好用,且可以確保學員聽到重要的指令。但這也無形中創造了一種權力,老師變成了權威的代表,學員沒有其他選擇的餘地,那些無法以這種方式練習的人們將因此被排除在外。瑜珈練習的目的是讓學員能以最符合自我需求的方式展現、體現和練習,邀請學員嘗試 某些動作,而不是指示他們做某些動作,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轉變,但卻具有很大的意義,並會在課堂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  不要以 “應該” 引導所有學生 為了傳達...

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圖片
你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我們真的能夠體認目前正在追尋的生活,是自己想要過的人生嗎? 有些人希望能擁有華麗的房子,及高質感的物質享受;有些人想要退居山林,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這些都沒有對錯,只是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人生嗎? 這是朋友多年前舉家遷移到臺東,為自己所蓋的房子。前幾天我與家人從朋友家回到臺北後,便時常討論著這個話題,我們很享受在那裡的時光,但如果真的每一天都在那裡醒來,我們還會像現在一樣如此享受嗎?我們真的會喜歡那樣的生活嗎? 我想,這只有在我們親身經驗之後才能夠得知,但也讓我思索著,會不會我們現在所追尋的,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或許,詢問自己現在快樂嗎?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釐清的方法,我們真的由衷感到喜悅與幸福嗎? 對許多人來說,這可能會是一個難以全然確認的課題,但人生是流動的,我們永遠有機會改變前進方向。我也相信,如果在追尋的過程中體驗不到快樂,那就不會是我想去的地方! 你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呢? 你現在快樂嗎? 【近期課程】 🧘  2020 瑜珈聯盟 RYT 200 國際瑜珈師資培訓 https://reurl.cc/YlLDKa 🧘  PRYT 國際瑜珈療癒師 Level 1 培訓課程 https://reurl.cc/oDlvGD 🧘  PRYT 國際瑜珈療癒師 Level 2 培訓課程 https://reurl.cc/xDdW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