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同情能調校神經系統
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教授 James Doty 博士進行的一項開創性研究顯示,對他人仁慈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的身體時常處於 “威脅模式 (threat mode)”,大腦所需要 “休息模式 (rest mode)” 經常被威脅模式所取代,當我們長期處於威脅模式時,會使我們失去了同情心。
然而,展現同情心及對他人慈悲,可以實質改變人的生理狀況,協助我們脫離威脅模式,回復到自然的休息和消化模式。
James Doty 博士指出,如果神經系統一直處於威脅狀態,神經系統就無法發揮最佳功能,這可能是我們感染多種不同疾病的原因之一。我們的身體會因應壓力而釋放出炎症蛋白,而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下降。
快節奏的生活型態使我們的神經系統不斷受到過度刺激,這也使我們更傾向於快速得出關於他人的判斷,這種快速的判斷會削弱我們對他人展現同情心的能力,這也使我們處於持續的威脅模式中,並對健康產生長且負面的影響。
根據 Doty 博士的說法,相較於基於恐懼、焦慮或壓力而做出的快速反應,經過較長時間且深思熟慮的反應,往往會使人們採取更有效、更具創造力和更富有同情心的行動,因為這能讓大腦的執行控制區域發揮最高作用。
埃默里大學 (Emory University) 的多項研究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並支持以下的觀點:經常性的同情行為或基於同情的冥想,可以減少大腦中負面的神經內分泌交互作用。當我們經由同情行為切換到副交感神經系統時,可以擺脫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激發的狀態,而這種切換發生時,心率變異性會增加,使免疫系統增強,這種免疫系統的增強可以幫助我們抵抗感染或疾病。
理論上,仁慈和富有同情心可以減緩身體某些細胞的衰老過程。石溪大學 (Stony Brook University) 教授 Stephanie Brown 的研究也證明,同情心可以大大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
這也是為何在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的課程中,我們時常邀請學員練習對自己展現關懷與同情的原因之一。慈悲與同情不僅能讓人們接納自己的不同面向,改變對自己身心狀態的認知,也能調整神經系統的運作,讓身心恢復平衡與健康。
【相關閱讀】
【相關課程】
Reference:
Jaimee Bell. (2020). Our bodies are chronically in "threat mode"—but being kind recalibrates our nervous system. Retrieved from https://bigthink.com/mind-brain/kindness-benefits-james-doty
Jaimee Bell. (2020). Our bodies are chronically in "threat mode"—but being kind recalibrates our nervous system. Retrieved from https://bigthink.com/mind-brain/kindness-benefits-james-doty
Photo by Zac Durant on Unsplash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