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怎麼練才不會受傷!?



長期以來,因為帶領各類師資培訓及工作坊的因素,讓我有很多機會可以與瑜珈老師及練習者們接觸,同時也看見了許多現存於瑜珈環境中常見的現象和觀念。


前些日子在課堂中,我們再次進行了類似的討論,譬如在勇士一、二 (Warrior Ⅰ, Ⅱ) 式,如果前腳膝蓋沒有對齊腳尖是否容易導致受傷?看到這裡,你不妨先想想你心中的答案是什麼?


其實,身體是否在某些瑜珈練習者口中的 “正位”,並不能與是否會受傷劃上等號,但我想許多朋友應該都在課堂聽過類似的話語:“如果膝蓋沒有對齊腳尖,會讓你用力不均、壓迫關節,最後導致傷害。”


如果你看到這裡還是那樣認為,或對我所說的感到疑惑,不妨回想一下人們在舞蹈或走在崎嶇不平的道路時,身體有很多部位都不在瑜珈所謂的 “正位” 上,那是否代表常做這些事情的人們比我們容易受傷或脆弱呢?但事實上,他們的身體可能都比我們來得強壯,且不易受到傷害!


也有人問到,那我們過去在生物力學裡學到動作和肢體排列觀念難道都是有問題的嗎?不過這一點都沒有衝突,當我們在執行某些動作時,會考量到的是效率或想要達到的結果。例如我們想要創造最大垂直跳躍高度,雙腳在身體重心下方(如:與骨盆同寬)發力能有效產生較大的力量,減少不同方向力量的消耗,但不代表你把腳踩寬就無法進行跳躍或是會受傷,只是彈跳的高度會有所不同罷了。而瑜珈體位法練習也是相似的概念,你可以進行各種方向、角度的練習,重要的是它是否合乎於人體結構,以及你是否保有覺知且專注地練習。


有時,某些瑜珈的觀念就像是以訛傳訛三人成虎,漸漸地就變成了某些人堅信的準則,但瑜珈教導我們的是要時時刻刻保持開放、清明的思緒,不固著於某些信念。如果我們能時常從日常的生活經驗去發覺,與不同的學科觀念交互比對,要去釐清某些觀念其實不難,也會較容易找到更適切人體的練習方式。


我常告訴學員,我們應該避免將某些事情妖魔化並傳遞給他人(如:膝蓋不對齊腳尖會受傷),反而去鼓勵其他不適切的練習方式(如:站姿後彎雙手抓腳跟),很多傳統的練習方式目前已被證實產生的傷害與風險,遠遠超過人們可以獲得的益處。


但我如此的論述並不是要去批判或詆毀瑜珈的道統,只是希望能讓看到文章的人們,嘗試進行更多的思考。我想每一位真心傳遞瑜珈的人們,都是抱持著想要幫助他人的心而去分享的,只是並不是過去怎麼練,現在就該怎麼練;也不是過去怎麼說,現在就只是一味地遵循。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就無須改變以往養兒育女的觀念,也無須學習和發現新知了。


瑜珈的練習確實能夠幫助人們許多,我自己也從中獲益良多,只是我認為瑜珈終究得回歸到以 “人”“生活” 為本的方向,而這段路途需要我們一起完成。


【相關書籍】

📖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相關課程】

🧘‍♀️ 2021 NPY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國際認證師資培訓課程

【更多文章】



Photo by Thomas Yohei on Unsplash

#瑜珈癒癒 #瑜珈療癒師 #新典範瑜珈 #瑜珈 #瑜伽 #體位法 #健康照護 #YogaTherapy #YogaTherapist #NewParadigmYoga #Yoga #Asana #HealthCar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5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2025/9/25)

呼吸練習引導的藝術 (Ⅰ)

2025 新典範瑜珈 ‧ 沉浸式 RYT 200 師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