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人性

在你心目中「 什麼是人? 」你心中理想的「人」是什麼樣子?又擁有哪些特質呢? 現在,我想邀請你回到自己身上,觀看自己的生活型態、言行舉止,以及個人特質。你與自己心目中所認為的「人」有哪些差異?你擁有了多少的「 人性 」呢? 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同意,人是一種多層次的複合性生物體,我們除了擁有動物的身體運動能力外,還會學習、思考、判斷,更擁有得天獨厚的細緻情緒感知能力,以及與他人情感交流的渴望與天性。 但很遺憾的,在現今的很多社會文化中,並沒有教導和鼓勵我們好好感知自己,甚至會刻意迴避談論及展露某些情緒,忽視我們與生俱來的「人性」,導致許多人們 與自己的身心失去了連結 ……。 澳洲知名心理諮商師史提夫‧畢度夫 (Steve Biddulph) 在他的新書《 順應人性 》中,運用了「四層樓豪宅」的生動比喻,道出了人在「 身體 」、「 情緒 」、「 思想 」和「 與萬有的連結 (靈性)」上所面臨的窒礙,以及逐漸喪失的「超感知」能力,這與我的經歷激盪出許多的共鳴。 畢度夫認為「超感知」是在我們進行思考之前,經過各層次的覺知,超越意識層面的整合所得到的評估與處理,這類似我們所說的「直覺」或「第六感」,是大腦擁有的一種超凡能力。在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中,我們常以「內在智慧」或「先天智慧」稱之,是人們在「自我轉化」與產生「整體連結」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活出喜悅與真實自我的關鍵要素。 我了解許多人因為種種的原因,不喜歡談論所謂的「靈性」,也時常有人會誤解我在談論靈性的東西,但事實上,就如同《順應人性》這本書的立基點,我們談論的其實是神經科學、心理學,以及現實生活中的人性。 我們可能因為身體、情緒或生活上痛苦,而開始與身體的感受斷離,讓自己變得與自己和他人更為疏離,失去了愛人與被愛的能力,讓自己行屍走肉般的日復一日生活著。 而要改變這一切必須從身體開始覺醒與接地扎根,逐步整合情緒和思想,讓自己可以再次與世界產生 連結 ,重拾超感知的能力。 很高興作者能以心理學、神經科學與他多年的實務經驗撰寫出這本好書,清晰地解釋了各個層面的重要關連,並提供了許多能讓人反轉人生的實用練習方法。在閱讀之後,我就立即決定將它納入往後瑜珈療癒相關師資培訓的指定參考書目。 如果你 渴望撫平自己的傷痛 ; 渴望愛與被愛 ; 渴望與身邊的人建立美好連結 ; 渴望活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