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專注控制呼吸:影響大腦運作強而有力的工具

圖片
如果你有壓力或心理創傷;如果你需要做一些令人恐懼或困難的事情;如果你無法集中注意力,或無法入睡,那麼最好的辦法是什麼?令人驚訝的是,一種簡單的技巧適用於這所有的情況:「控制你的呼吸。」如果你練習過瑜伽,你可能已經熟悉呼吸控制的練習,以及如何運用呼吸在各種姿勢中移動,來讓瑜珈的練習更有效益。 控制呼吸也可以幫助你降低血壓及入睡,讓自己平靜下來並集中精神,並幫助你做好準備,應對具有挑戰性或令人恐懼的任務。一些美國海豹突擊隊的隊員甚至也在進入戰鬥前使用這項技巧。難怪我們會在處理困難情況時,經常會互相提醒“深呼吸”。 控制和減緩呼吸在某種程度上能影響大腦功能。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的科學家在一項實驗中,運用生物工程技術關閉了老鼠大腦中某些與呼吸相關的神經元,這些老鼠變得更容易呼吸,在所有的老鼠中(包含未被關閉神經元的老鼠)牠們是壓力最小、最悠閒的一群。如果把牠們放置到一個新環境中,一般的老鼠會四處奔跑並探索,而關閉神經元的老鼠則會靜靜地坐著放鬆、自我梳理。 在人類的其他相關的實驗中也發現,故意讓呼吸加快或變慢,會激活受試者大腦中的不同部分。由這些研究結果看來,只要透過專注於控制我們的呼吸,我們就可以激活平常無法運作良好的大腦區域。因此,當你運用呼吸練習來放鬆或平靜自己時,正是在使用一項非常、非常強而有力的工具來實際影響大腦的運作。 這也是為何「呼吸調節」在瑜珈療癒過程中如此重要的原因。任何時刻當你需要時,不要忘記這項可以幫助自己極大的簡單技巧。 【延伸閱讀】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s://bit.ly/2FExlib 【延伸學習】 ◆  Yoag Mindon   瑜珈聯盟 RYT 200 國際認證瑜珈師資培訓 https://goo.gl/WQjyZE ◆  Pain Care U 「疼痛照護瑜珈」國際認證師資培訓 https://goo.gl/KpN8ys ◆  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y 國際瑜珈療癒師基礎培訓( Level 1 ) https://goo.gl/kysggz Reference : Minda Zetlin . (2018)...

我為何會在瑜珈課堂中流下眼淚?

圖片
相信有許多人有過類似的經驗,當自己沈浸在瑜珈練習中時,莫名地流下了眼淚,甚至是劇烈地痛哭。 如果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請你不用擔憂,這其實一種十分常見的身心反應。知名精神病理醫師貝賽爾 • 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指出,當情緒被束縛在體內,身體也會受到壓迫,所以人們會感到肩膀僵硬、臉部肌肉緊繃,並且耗費龐大的能量才能忍住淚水。當身體緊張、壓力解除後,情緒就能獲得釋放。移動幫助呼吸變得更深,隨著身體的緊張緩解,人們就能允許自己宣洩壓抑許久的內在聲音,身體將變得更自由,呼吸更自在,進入心流狀態。 在現今高壓、快速的社會中,我們時常背負著過多的壓力與他人期望生活著,擔心哭泣是一種軟弱的表現,在許多情境下,不斷地壓抑自己的情緒。但有時情緒是一種壓力調節與警示我們的管道,如果我們沒有妥善處理情緒,它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反撲,或導致各種身心的問題。 我告訴學生,在我的課堂中,你不需要去壓抑任何情緒,如果眼淚想要落下,就讓它自然地落下,我會給予你需要的空間與支持。 人需要學習給予自己更多的慈悲,如同愛人一般,好好地疼愛自己、接納自己的各種樣貌。 【延伸閱讀】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s://bit.ly/2FExlib 【延伸學習】 🧘‍♀️ Pain Care U「疼痛照護瑜珈」國際認證師資培訓 https://goo.gl/KpN8ys 🧘‍♂️ 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國際瑜珈療癒師基礎培訓(Level 1) https://goo.gl/kysggz Photo by Aliyah Jamous on Unsplash

你願意積極面對彼此的關係嗎?

圖片
曾經有一位個案告訴我,她不知道自己練習瑜珈是否是一件正確的事情 …… 。她因為長期的情緒困擾而前來接受瑜珈療癒的個別課程,早在她練習瑜珈之前,就發現她的丈夫有長期外遇的情形,開始練習瑜珈後,她能藉由瑜珈練習暫時忘卻婚姻中的挫折,但練習之外的時間仍然飽受情緒困擾之苦。   我詢問她為何會有這樣的懷疑?她說道: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她越來越清楚自己心中的感受與企求。但越是清晰了解自己的感受,就越是明白這不是她想擁有的婚姻,越難以接受丈夫出軌的行為,她認為自己無法繼續生活在這樣的婚姻關係之中。但是練習瑜珈前,她覺得自己可以為了孩子委屈求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維持婚姻的關係,不會像現在如此強烈地想要結束這段婚姻關係。 我問道:那妳在練習瑜珈之前真的快樂嗎?她沈默不語地啜泣著 …… 。 瑜珈療癒的確能幫助人們釐清自己的感受與企求,我鼓勵人們努力去改變並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但並不鼓勵消極地去逃避處理或斷絕某些關係!   前述個案的感受,其實反應了她對於婚姻關係的渴望,但除了結束婚姻的選擇之外,同樣還有著修補關係的選項。很多時候,我們會選擇一個看似較為 “簡單” 的方式來面對不佳的關係模式,因為處理及修補關係往往會讓人耗費更多的心力,來嘗試傾聽、溝通、了解及改變彼此,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衝突與情緒衝擊,以及自我改變的不適感。相較之下,斷絕關係反而可能減少這些情緒及感受的經歷,因為我們不需要去改變自己原本的想法與行為,也不用去面對自己在關係中曾經犯下的 “錯誤”。   我們常常會落入 “對方必須改過” 的迷思中,但一段關係的改變,兩個人都必須負起責任,也都必須付出心力去調整自己與對方的相處模式,絕非僅是單方面的責任或調整即可改善。   如果你也面臨某些關係上困難,我鼓勵你邀請自己與對方好好地傾聽、了解彼此,聽聽對方的心底話。 【相關書籍】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s://bit.ly/2FExlib 【相關課程】 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國際瑜珈療癒師基礎培訓( Level 1 ) https://goo.gl/kysggz Photo by  Dominik Vanyi  on  Unsplash

為自己創造放鬆、寧靜的空間

圖片
在這個快速高壓的社會中,常常有很多學員告訴我,除了上瑜珈課的時間外,他們都沒有時間可以好好休息放鬆,回到家不是要繼續上班時未完成工作,就是要照顧家人與孩子們,根本沒有喘息的時間,直到上床睡覺時可能還是焦躁不安的。 但我時常鼓勵他們,其實我們可以善用一些看似零散的時間,來為自己創造一段寧靜、放鬆的時光。譬如洗澡時,我們就可以在浴缸中閉起眼睛稍做休息,做一些身心狀態的掃描與調節的小練習,聆聽自己的呼吸聲,感受一下身體各個部分,就像我們在瑜珈教室中常練習的靜觀與冥想一樣。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那短短的 5-10 分鐘怎麼可能對我們產生什麼幫助,但事實上有研究指出,當我們開始做呼吸覺察與調節時,約 2-3 分鐘意識就會開始冷靜,大約 4-6 分鐘身體就會產生放鬆的效果。 就算有家事及小孩需要照料,我想請其他家人協助照顧小孩 5 分鐘,應該不是一件難事,讓自己可以靜靜地一個人與自己相處。如果可以,我也會建議大家能為自己創造一個容易感到放鬆或喜歡空間,譬如將書房或房間的一角稍做布置,都有助於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需要放鬆與寧靜時,就可以待在那個小空間中,好好地調整自己。 其實,很多事情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困難,只是我們常常想要太多,想要一整個小時或一整天的寧靜,但其實積少可以成多,片段時間的調適,也可以發揮很大的效果,而這正是我想鼓勵大家開始去練習的事情。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新書上市:12月5日。

瑜珈如何幫助你的婚姻

圖片
臨床心理學家 Morton Kissen 博士是紐約花園城德納高等心理研究所(The Derner Institute for Advanced Psychological Studies)名譽教授。他分享:婚姻很困難,我的瑜珈練習結果證明,瑜珈對婚姻是另一種療法。 Morton Kissen 博士指出:我已經在 Adelphi 大學教授「夫妻心理學」課程超過 10 年,有機會回顧有關這個主題的大部分研究。在眾多的婚姻關係裡,初次婚姻只有 50% 的存活率,而第二次婚姻也只有 60% 的存活率,這個事實證明婚姻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有多麼困難!我自己的第一次婚姻以離婚告終,但幸運的是,儘管有許多衝突和挑戰,我擁有了成功的第二次婚姻,我們很快就要慶祝我們的 30 週年紀念日。我從自己的精神分析經驗,我的妻子 Judy,以及從瑜珈練習中的「較少期望」學到了很多東西。這是我親身的故事。 雖然我的妻子對她的憤怒能更加開放和自在地表達,但我傾向於更微妙地表現出我的煩惱,特別是當我期望彼此能互相合作,並做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時。但我越來越意識到這幾乎從未出現在我的瑜珈練習上!當我期望自己跟隨我的老師創意設計出來的體式和調息練習時,我總是能非常享受其中。但為什麼我對老師的服從與合作是如此容易,而對我的妻子卻如此困難呢? 我對婚姻中的合作感到不安,其根源在於與母親間困難的關係。這些具挑戰性的感受轉變為對婚姻的微妙抵制態度。多虧了多年的個人治療,我已經深入了解我童年與母親的關係,對於兩次婚姻關係中的影響。然而,這並沒有真正改變我與妻子間的合作關係。 我開始探索自己在瑜珈課程中的合作態度,與我在婚姻背景下不那麼一致的合作態度間的差異。如同瑜珈中所提到的自我研讀(svadhyaya),我一直在有意識地嘗試,以同樣的方式回應我們雙方所需的日常事務,就像我回應我的瑜珈老師對特定身體姿勢所做的建議一樣。有趣的是,這個方法運作良好,並顯著改善了我與妻子間的關係,我終於能夠在我的婚姻關係中運用我個人治療經驗中的許多見解。 在基本層面上,婚姻需要一定程度的個人成熟。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它還必須能夠避免以個人單方面的想法及方式,來滿足對方的需求與彼此間的合作關係。 在瑜珈的正念與覺察當下練習中,能讓我們擺脫過去創傷經驗和源於自我心中的障礙。由於我一貫的瑜珈練習,這些經歷確實發生過...

被遺忘的選擇能力

圖片
這是一個許多年前的故事,當時我在一間瑜珈會館任教,某天一位學員詢問我,是否可以在課堂上教授更簡單、輕鬆一點的體位法,因為他覺得他的體力無法負荷太費力的體位法練習。一直以來,我大多會為每一個體位法安排適合不同狀態學員們的替代動作,我也告訴那位學員,任何時刻你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動作練習,需要休息的時候,也可以隨時讓自己以舒適的方式調整。 但課程開始後,我看見那位學員總是挑選最費力的動作練習,即使他已經氣喘吁吁,仍堅持要練習那些體位法。我也在課堂中提醒大家留意自己的狀態,選擇自己能夠負荷且穩定的體式練習,但他仍然不為所動。下課後,他又再次前來告訴我,他認為我今天帶領的這些練習還是超出他的負荷太多了,他無法勝任這樣的練習。事後,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麼讓人們失去選擇的能力,或者是不願意去做出選擇。 有一次某位老師跟我分享,他覺得他在當初的師資培訓班中有被排擠的感覺,甚至有被言語霸凌的感覺,原因是他無法做出那些所謂的高難度動作。一直到現在,他的同學們還是經常會詢問他的練習狀況,並認定他就是不夠認真,才會到現在還是無法做出那些動作。我聽完之後,詢問他是否真的認為自己不夠勤奮練習?他回答我說,其實他知道那是他骨骼結構上的限制,並非是自己缺乏練習。而我也一直都知道,這位老師的自我練習相當規律、勤奮。但是他接著跟我說,他還是會努力練習那些動作,這樣他才能符合大家對於瑜珈老師的期望,才能融入同學們間的團體。 多年來,我聽過了無數個關於活在他人期望下的辛酸故事,很多是來自於遭遇嚴重身心病痛及困境的個案們,追根究底之後,我們才發現這樣的情況對於身心病症具有多大的影響力。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遺忘了能夠選擇的能力呢?這或許是每一個人值得好好思索的問題。其實我們能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有更多的選擇,我們不需要總是去做那些別人以為最好或重要的事情;我們也不需要一直與給我們不合理壓力的人們處在一起,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與什麼人交往,創造適合自己的社交圈;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感受,讓自己好好地過生活。 許多病症或困擾時常來自於我們的執迷不誤。這句話我或許說重了,但唯有我們開始做出選擇的時候,才會真正開啟生命的療癒旅途。 Photo by Gus Moretta on Unsplash

2019「疼痛照護瑜珈」國際認證師資培訓(台中場)

圖片
加拿大  Pain Care U (官方網站:  https://paincareu.com/ )『疼痛照護瑜珈』認證課程為國際疼痛照護瑜珈權威 Neil Pearson 老師,結合了他專業的物理治療學術背景與多年的臨床指導經驗,發展出的一套獨特疼痛照護課程。提供健康照護從業人員,了解何謂疼痛、持續性(慢性)疼痛、實際的疼痛經歷,及如何將瑜珈整合應用到個案的練習上。課程包含第一階段的『Pain Care Yoga Workshop』與第二階段的『Overcome Pain with Gentle Yoga Workshop』,完成課程並通過個案報告審查者,將可取得疼痛照護瑜珈師資認證。 『Pain Care Yoga Workshop』課程中,學員將學習到如何避免、預防疼痛,以及從疼痛中恢復,並從瑜珈哲學、實際的疼痛經歷及疼痛的科學觀點進行探討;也將學習如何把每日的瑜珈練習與疼痛自我管理技巧整合進瑜珈課程與療癒的練習中。 『Overcome Pain with Gentle Yoga Workshop』課程將提供學員更深入的疼痛照護專業知能。除有機會以個別的方式去體驗疼痛照護的練習,也將透過疼痛個案的持續疼痛經驗學習,並以溝通討論的方式來精熟疼痛自我管理的技巧。因此,學員將能對遭遇持續性疼痛的個案有更深入了解,進一步幫助個案再次面對持續性疼痛,並讓個案能夠產生良好的進展。 如何取得疼痛照護瑜珈師資認證(50 小時):  (1) 完成『Pain Care Yoga workshop』。  (2) 完成『Overcome Pain with Gentle Yoga Workshop』。  (3) 完成個案報告及探討,示範解說關於疼痛的知識、疼痛自我管理的原則,並將疼痛照護技巧應用於患有持續性疼痛的個案身上。  (4) 需具備瑜珈聯盟 RYT 200 師資認證資格;未具備 RYT 200 資格者,通過考核可取得「疼痛照護從業人員」認證。 授課講師: 瑜珈療癒師 - Janus Tsai 蔡士傑 Janus 老師為 Pain Care U 亞洲地區的唯一認證國際講師,全球首位取得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 C-IAYT 認證的臺灣籍療癒師,亞洲首位取得加拿大 Pain Care U 疼痛照護...

瑜珈療癒與物理治療有何不同?

圖片
美國加州羅耀拉瑪麗蒙特大學( 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 )瑜珈研究研究所教授 Lori Rubenstein Fazzio 指出在過去的    50  年裡,醫學已經從生物醫學方法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 - 精神模型( biopsychosocial-spiritual model ),這種方法主要側重於解決疾病和疼痛的物理、情緒、心理和精神因素。這種對人整體的照料與治療(全人照護,即同時對人的各層面進行照料與治療)觀點,使瑜珈療癒成為改善健康狀況的重要醫療保健模式。 然而瑜珈療癒的方法有時似乎與物理治療,甚至心理治療有交疊之處,但其實這些專業都是來自於不同的哲學。那麼物理治療和瑜珈療癒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 物理治療師、動作模式訓練專家,專注於優化身體的功能,他們的教育包括評估與治療疼痛,以及動作矯正等培訓。這些治療方法可能包括神經肌肉再教育、步態訓練、電刺激儀器使用 …… 等方式。物理治療師的目標是確定疼痛或功能障礙的原因,並治療這些功能上的障礙。 瑜珈療癒師則可被視為生活型態管理專家。他們的訓練著重於瑜珈在治療上的應用,包括哲學、姿勢(體位法)、呼吸練習(呼吸法)、冥想、梵唱,以及根據瑜珈和阿育吠陀的原則改變生活方式。瑜珈療癒師的目標不是在治療特定的疼痛或疾病,而是支持人們去改善身體、情感和精神健康;雖然瑜珈療癒師並不專注於“修復”他們的個案,但他們為個案提供的方法通常可以促進治療,並且能夠改善疼痛或疾病的症狀。瑜珈療癒師從整體的角度評估客戶,即身體、能量、情緒、認知和精神。他們建議以個別化的方法(針對每位個案所採用的方法不同),以補充其他醫療干預措施的不足,並賦予個案權利,讓個案擁有自我選擇及掌控的空間。 在我從事瑜珈療癒執業的生涯中時常會發現,個案的身體病痛遲遲無法改善,許多人的癥結點是來自於生活型態及心理的狀態,例如一位長期背痛的個案,若他心中存著背痛永遠無法改善的念頭,那我們將很難由瑜珈療癒或物理治療的方法來協助他改善;又倘若一個人總是不懂得好好地休息,每天總是不斷地耗竭他的身心精力,那我們也很難協助他改善失眠或高血壓等問題。 因此,瑜珈療癒協助人們的方式會有不同優先順序的不同,以上述第一種情形為例,瑜珈療癒師將會優先協助個案看見及調整心念,而非採用身體...

瑜珈療癒只是促進身心健康的一個引子

圖片
最近恰巧有機會與一位練習瑜珈多年的學員聊了一下她的近況,我在幾年前認識她的時候,就聽她提過自己遭遇過的傷痛,並造成她嚴重的情緒困擾及失眠狀況。我詢問她的近況如何,她告訴我這些年來,她上完瑜珈課後,都能讓自己稍微感到平靜一點,但平時情緒依然會突然來襲,睡眠狀況也沒有改善多少。我又詢問她,當她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後,是否有做了些什麼因應方式?她告訴我,她開始每天為自己安排一至二堂的瑜珈課程,週一上 A 老師的課,週二上 B 老師的課,週三 ...... ,她就這樣持續了三、四年之久。 瑜珈及瑜珈療癒的一些方法,確實對於身心的健康有所幫助,如身體覺知、呼吸練習 ...... 等。但我認為最有價值的則是讓我們能發現自我的問題所在,但許多人卻常因為練習瑜珈後得到了某些狀況舒緩,而誤以為瑜珈能夠完全改善他們的病痛,把所有的空閒時間都拿來練習瑜珈。舉例來說,有些人在瑜珈練習中發現了自己肌肉力量不足的現象,而花費更多時間來練習瑜珈,但瑜珈並不是能有效強化肌肉力量的活動,這時候重量訓練可能反而是更適合的選擇之一。 但我並不是不鼓勵大家每天練習瑜珈,只是我們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練習瑜珈,每天花 10 分鐘練習呼吸,是很好的瑜珈練習;每天睡前做一下身體覺察也是很好的瑜珈練習。 在瑜珈療癒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概念在於,當我們從瑜珈療癒的方法中獲益,並發覺自我的問題後,就必須積極地從生活中各面向去尋找自己需要且適合的方式來改善身心的健康,而非僅採用瑜珈療癒的方式來協助自己,有些情況我們必須求助於心理治療師,有些情況我們則必須求助於醫師,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心念 ...... 等。 所以不管是瑜珈或是瑜珈療癒也好,它可以作為一個協助我們了解自己、促進身心健康的引子,也能幫助我們改善部分的健康的問題,但這些方法絕對不會是能維持我們健康生活的全部。 Photo by Kristopher Allison on Unsplash

世界上沒有改變不了的關係

圖片
或許當你看見這樣的標題時,你會抱持否定的態度,但希望接下來我所訴說的這些話,能讓你願意再給自己與身邊的人一起努力的機會。 我想應該許多人常聽到,人們因為練習瑜珈而改變了對對待自己的方式,也改變了看待這個世界的態度;而就我而言,瑜珈療癒改變了我與自己,以及與他人間的關係。 過去的我,與許多人一樣,不相信某些關係可以改善,如與父母或伴侶之間的關係。我也曾經因為這樣的不相信,而深深地傷害了自己與家人,讓彼此落入痛苦的深淵中。但我透過瑜珈療癒的協助,讓自己體悟到那樣的「不相信」是多麼地愚蠢,是多麼地傷人! 一切的不相信,都來自於我們心中的執念,來自於我們只想改變別人,而沒有發現關係的改變,是因為自己也與以往不同了,同時不願意改變現在的自己。如果我們與父母的關係不佳,是否從我們小時候就是如此呢?我想有很多人並不是這樣的,我們可能與家人曾經有過快樂的時光及美好的關係,但漸漸地長大後,關係卻出現了問題。我很常聽到的一句話是 “父母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但若是如此,為何我們以前能跟他們愉悅地相處,現在卻不行了呢? 其實,重點還是在於我們自己,不是嗎?我們小時候會跟父母撒嬌,但現在你還會這樣做嗎?我們小時候會跟父母認錯,但現在還會嗎?許許多多莫名的自尊與面具,遮蔽了我們看待自己與他人的視野,我們開始不喜歡去嘗試做出改變,也不願意去「看見」自己與他人間真正的問題所在,只是一股腦地將過錯推給了他人。想當然爾,這樣的關係只會更加惡化,難以改善。 要改善關係,我認為必須先由自己去啟動轉變的開端,來引發他人與自己之間的關係流動。是的,過程會有點難受,會有點尷尬,但絕對不會比你一直處在痛苦的關係中難熬;「相信」對方會改變,是一個最為重要的信念,也可能是最難做到的部分,但我必須說,如果你真的想要改變彼此間的關係,你必須真心地相信對方還有自己。過去我搞砸了許多關係,但現在我努力讓自己去創造更多好的關係,我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為自己與他人創造更好的關係,因為你還有你身邊的人,都值得擁有美好的關係。 Photo by Hutomo Abrianto on Unsplash

持續性(慢性)疼痛照護的 8 堂瑜珈療癒課

圖片
美國醫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最新的指南中提到,下背痛最好使用替代、自然和心理治療處理,對於慢性下背痛,建議可先嘗試非藥物治療,如針灸、運動、復健治療和正念減壓療法。而瑜珈正是指南中所推薦的項目之一。 在這 8 堂疼痛照護瑜珈療癒課程中,我們將依據當代的疼痛科學及專業技術,搭配講座及實際的瑜珈療癒練習,對呼吸、身體及神經系統進行調整,來改善令人困擾的長期疼痛狀況,並學習如何在生活中進行自我的疼痛照護。 授課講師: 瑜珈療癒師 - Janus Tsai 蔡士傑 加拿大 Pain Care U 疼痛照護瑜珈 PCY 亞洲區講師;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 C-IAYT 認證瑜珈療癒師;Yoga Alliance 瑜珈聯盟 YACEP 繼續教育學分課程國際講師及 E- RYT 500 認證資深導師;Yoga Mindon 瑜珈療癒學院創辦及主持導師;臺灣應用復健協會顧問及臺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 Janus 老師為全球首位取得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 C-IAYT 認證的臺灣籍療癒師,亞洲首位取得加拿大 Pain Care U 疼痛照護瑜珈認證的瑜珈療癒師及講師,目前為世界上僅有 5 位具授證資格的講師之一。Janus 同時也是美國 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瑜珈療癒學校 600 小時認證的瑜珈療癒師,為全球僅有兩位能以中文指導 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課程的瑜珈療癒師之一。 Janus 老師擁有心理學學士及運動管理學碩士兩項學位,過去曾擁有十餘年的體適能及運動訓練經驗,同時具有澳洲 Rehab Trainer 進階復健訓練師、丹麥 SMERTEVIDENSKAB.DK 認證疼痛療癒師、挪威 Redcord 神經肌肉重塑技術(Neurac 1)及進階運動訓練(Active Advance)國際認證訓練師證照。 Janus 老師對於瑜珈療癒、身心及神經科學領域有深厚的興趣與研究,在疼痛照護及身心統合療癒方面,具有相當專精的學識與技巧,近年來持續向國際知名的瑜珈療癒大師 Michael Lee、Neil Pearson 等老師學習瑜珈療癒,也時常前往世界各地與各領域的專家交流並學習身心統合療癒科學。老師認為生活本身才是瑜珈的體現,透過瑜珈練習能讓我們洞察...

你需要高難度的瑜珈體位法練習嗎?

圖片
今天與朋友討論到瑜珈領域的現況,以及許多人積極在練習 高難度體位法的情形。在網路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瑜珈老 師與練習者們,時常秀出各種令人驚訝的體位法照片,甚至 鼓勵人們努力練習這些動作,但我認為對於這個部分,我們 必須得更加謹慎才行。 需要考量的第一個因素原在於,我們為何而練習這樣的動作 ?是為了鍛鍊心智、體能或是其他的部分?還是落入了是瑜 珈練習者就應該練習這些體位法的莫名迷思之中?就像很多 人常常不斷地跟風,去追尋及搶購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一樣。 第二個因素是,我們現在適合做這樣的練習嗎?關於這個部 分,我特別有所感觸,對身為復健訓練師、健身教練及瑜珈 療癒師的我來說,如果是為了促進身體的功能及素質,我們 會需要經過評估,並在適當時刻有目的地放入可以協助一個 人的動作訓練。很多人以為自己身體沒有任何疼痛,就代表 練習這些動作沒有任何問題(甚至有人即使疼痛仍執意要練 習那些動作),但練習的過程中是否會產生不良動作模式的 產生,以及降低身體功能性的狀況(這裡指的並非是肌力與 柔軟度,而是人體理想的動作功能模式),可能是很少人會 考量到的。 在現今的社會裡,真正擁有良好動作模式的人們其實不多, 就連職業運動員都必須經常進行動作模式的調整。有時就算 一個人能做到某些動作,並不代表他的動作模式就是適宜的 。我常常看到一些肩關節不穩定的練習者,不斷地練習手倒 立的體位法,這就很有可能會產生很大的風險。針對這樣的 情況,練習肩關節的穩定度應該優先於手倒立的練習,等到 肩關節有一定程度的穩定能力後,才適宜開始練習手倒立, 而這些肩關節穩定訓練是必須經由專業人員評估及指導的, 包括物理治療師、動作模式訓練專家、身體功能性矯正專家 等,我也必須明白的指出,大多數的瑜珈老師並不沒有接受 過這些專業的訓練,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如果這樣的練習是為了鍛鍊心智,讓自己練習去面對恐懼與 內在的自我,我想在生活中,還有許多更值得我們去面對的 事情及方式。我們可以積極去面對家庭關係中問題,並嘗試 去化解它;我們可以積極去面對不良的生活習慣,讓自己去 除惡習。 瑜珈是一種幫助我們身心連結的良好方式,但它並非萬能, 就像每一種方法都有優缺點一樣。瑜珈幫助我們瞭解了自己 ,我們就應該採取適宜方式去協助自己,而並非只是在體位 法的練習裡打轉。或許下次練習時,你可以問問自己:我為 何而做這樣的動作練習...

瑜珈體位法的髖關節傷害與省思

圖片
幾天前我與一位資深的物理治療師朋友交流時,討論到有關瑜珈練習者口中所謂的「髖關節開展」練習議題。如果對人體解剖及關節結構有基礎概念的人們,應該都瞭解髖關節是一個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因此它需要有良好的穩定性來提供人體所需的支撐,而這樣的穩定度乃是來自於髖關節的骨骼形狀與 7 條強而有力的韌帶來提供。 但體位法中許多髖關節大角度的動作及伸展,幾乎都蘊含著髖關節磨損及韌帶過度拉伸或撕裂的危險。或許這會衝擊到許多瑜珈練習者的認知及堅信的觀點,但從生理及科學的角度而言,這的確是真實的一件事情:對絕大多數的人們而言,髖關節不需要,也不適合做如此大的動作角度。一位美國亞特蘭大的 Hyman 醫生曾提到,他每年接觸到的髖關節損傷瑜珈練習者大約有 100 個人,而這只是在他所處的城市中,如果擴及到全世界,那會是多少的人數呢?雖然許多瑜珈練習者會聲稱,這些體位法的練習與髖關節的損傷無關,但或許我們也忽略了,這類的損傷常常是慢性的關節耗損,可能是數年或數十年後才會導致劇烈的後果。 Mindful Yoga Mindful Life 和 Yoga for Meditators 的作者 Charlotte Bell 老師,她是一位經過認證的 Iyengar 艾揚格瑜珈老師,她曾在 2013 年撰寫過一篇文章警告人們要小心關節,避免拉伸關節穩定所需的韌帶組織,Charlotte 也提到她自己與許多她所認識瑜珈練習者,都後悔他們以往的那些練習,多數的人們都已置換了人工髖關節,而她自己也於 2015 年進行了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瑜珈的經典只提到體位法應該是穩定、舒適的動作,但是現代的瑜珈練習已成為一種激烈的鍛煉,在許多情況下讓身體承受巨大的壓力來完成動作。我們或許也應該省思,瑜珈體位法的發展才約莫二百多年的時間,其中可能有一些需要被顧慮更多及改變的部分,並非所有的傳統及經典都是適當且不可動搖的。 也有許多瑜珈練習者認為,髖關節是許多深層情緒的壓抑有關,藉由髖關節的開展得以釋放那些受壓抑的情緒。的確,情緒有時是會與身體有所連結的,也會在身體留下情緒的印記,但我們需要思索的是,那些大角度的髖關節動作及伸展是否為唯一且適當的情緒釋放方法,而它所帶來的身心效益,是否大到讓我們值得冒著髖關節損傷的風險來做這樣的練習。若以療癒的觀點而言,找到導致情緒壓抑的根源並...

Pain Care Yoga 疼痛照護瑜珈講師認證

圖片
一切似乎像是冥冥之中有所安排一樣,四年前的今天我在加拿大 Montréal 完成 Pain Care Yoga 疼痛照護瑜珈的第一個師資培訓模組。怎麼也沒想到,四年後的同一天,我會從 Neil Pearson 老師手中接下疼痛照護瑜珈的講師證書,當老師告訴我,今天我成為世界上第三位獲得此資格的人時,我心中所迴盪的聲音是,我何德何能得以獲得這樣的榮耀與肯定,因為我知道自己還有太多不足的部份需要學習。在我還沒回神之時,老師竟然告訴大家,他認為我已經有足夠能力來承擔這樣的教育工作與責任,所以他要將他所使用的碰鈴交予給我,當我接下這份大禮時,心中既是驚喜,卻又充滿了惶恐,因為這象徵著一份相當重大的責任,往後的我將不再只是代表我自己,而是同時代表了 Pain Care U 這個在瑜珈療癒及物理治療領域享負盛名的疼痛照護專業機構。 當初走上疼痛照護及瑜珈療癒這條路,我其實並沒有想得太多,只是源自於一份單純想要「知」的渴望,我也不曾思索過,這條路會有多麽艱辛與崎嶇難行。能一路走到這裡,我心中早已是滿滿的感恩與感激了,真的很感激 Neil 老師願意如此無私地給我教誨。過程中,老師不曾對我有過任何的責備,而是充滿耐心地給予我許多指正與提點,並給我諸多的肯定與鼓勵,我想這就是一位真正的瑜珈療癒大師所展現的風範了。我也要感謝在這段旅途中,每一位幫助我及指導我的老師與同伴們,以及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們。當然,也包括我的每一位學生及個案,在你們身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讓我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 未來,我無法得知會變得如何,但我知道有一群人和我一樣,也正在努力地做著這些事情。假使我們無法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好,假使我們無法幫助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但我知道,至少我們能讓周遭的人們變得更好,也能讓自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