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0的文章

療癒瑜珈 Healing Yoga vs.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圖片
從我開始推廣瑜珈療癒以來,時常有人問我「療癒瑜珈 (Healing Yoga)」和「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有什麼不同?也有人會來詢問我,是否有在教授療癒瑜珈課程? 事實上,我第一次看到「療癒瑜珈」這個名稱,是在臺灣坊間瑜珈教室及俱樂部的課表上,我不清楚它的實際課程內容為何,也沒聽聞過它是由哪一個專業組織所發展出來的課程系統,或負責主要的師資培訓。 如果你在網路上搜尋「Healing Yoga」,你會發現僅有少數幾個單位或教師使用這樣的名稱。在國際上,它並不是一個廣被使用及具較一致性看法的課程,似乎也難以將它歸類為某種特定類型的瑜珈練習方式。 而我個人所接受的「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訓練,則是依循在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 (IAYT) 的規範之中,其中包含明確的定義、訓練時數、資格認定、道德與職業規範,以及執業範圍的界定,並由多所國際上知名的專業瑜珈療癒學校負責師資的培訓,甚至包括美國知名大學所設置的研究所。目前臺灣僅有 2 位合格的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認證療癒師 (C-IAYT)。 此外,國際瑜珈療癒師協會也是「補充和替代醫療保健學術聯盟(ACCAHC)」的一員。美國學者 Dean Ornish 主持的《逆轉心臟病計畫 (Program for Reversing Heart Disease)》,更於 1990 年獲得醫療保險的批准,使瑜珈療癒逐漸成為主流醫學之一。簡言之,瑜珈療癒是一種瑜珈原則與實踐的專業應用,在療癒性的關係中促進個人或小團體的健康與福祉,其中含括:個人化評估、目標設定、生活型態管理及瑜珈的練習。 因此,若你詢問我什麼是療癒瑜珈 (Healing Yoga)?我可能無法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該如何教授這樣的課程。我的專業領域乃是在於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目前帶領的也只有瑜珈療癒相關課程。希望這樣的說明能讓大家對瑜珈療癒有多一點的了解,在尋找課程時也能更精準地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類別。 【相關閱讀】 📖  給瑜伽.健身.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 https://bit.ly/35dgLik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bit.ly/2os7AJD 【近期活動】 🧘‍♀️  瑜伽療癒與脊椎禪柔靜心之旅 https://bit.ly/3gbGWtX 【更多文...

瑜珈療癒能為脊椎側彎青少年提供幫助

圖片
每 100 位青少年中就有 4 位受到特發性脊椎側彎(AIS)的影響。特發性意味著我們無法確切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側彎,而這種診斷常常使父母和青少年感到訝異,並在面對此症狀中迷失了方向。無論是否存在疼痛,許多人都會關注美觀、是否需穿戴矯正器(衣),以及將來是否需進行矯正手術。 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提供了補充性的解決方案,目的在使身體產生自然形變,因為瑜珈療癒將身體視為一個完整的有機結構,所以瑜珈療癒師可以在鼓勵 “放下 (Letting go) ” 過程中,提供非侵入性且令人愉悅的方式來進行功能性調整。 現代醫學的思維方式鼓勵我們向外界尋求解決方案,而忘記自己的身心可以成為最強大的自癒者。當青少年學習以覺知和良善的方式與身體建立連結時,他們可以制訂自我保健計畫,作為矯正或手術的輔助方法,甚至是替代的方式。 一項研究瑜珈對脊椎側彎影響的研究中,在 25 位患者的樣本中,透過適當的引導進行一種稱為側棒式 (Vasisthasana) 的瑜珈動作,可使側彎度 (Cobb Angle) 產生 32% 的改善效果;而 Schroth 取向則著重於患者的教育和呼吸,也已被證明對患有 AIS 的青少年有效。瑜珈療癒在身體、情緒和精神層面,針對個人提供諸如體式、呼吸法、冥想與正念練習,以及生活型態改變的工具。 經常有十多歲,穿戴著矯正器的客戶前來找我,因為矯正器在身體的曲線上不斷施加壓力,因此他們對觸摸非常敏感,身體覺知能力也產生下降。矯正器可以防止脊椎側彎的發展,但是它們也會產生大量的肌肉緊張和僵硬。此外,這些年輕客戶中有許多人從未接受過任何身體運動的指導,來幫助改善自己的症狀,因此他們可能不了解身體的需求,並對脊椎功能認識有限。 當我為患有 AIS 的青少年提供瑜珈療癒服務時,我會著重以下部分: ● 讓他們知道許多人也有相同情況,脊椎側彎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 保持輕鬆的態度,讓他們可以安心,並了解他們的體育活動參與僅會受到些許限制。 ● 教導他們如何適應瑜珈動作,以幫助重新調整他們的特定曲線。 ● 引導他們將呼吸帶入胸口及肋廓有限制的區域。 ● 持續練習一些關鍵動作,使他們能夠成功建立規律練習(太多練習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有壓力的)。 ● 提供簡單、清晰的說明。 青少年需要與自己的身體及脊椎側彎建立一種友好的關係。我選擇一種整合的取向,延長曲線的較短(凹面)邊...

新典範瑜珈 New Paradigm Yoga (NPY)

圖片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要帶領瑜珈課程是最困難的一件事,不管是民眾課程或師資培訓課程都一樣! 雖然我曾經擔任過大學教職、體適能領域講師及教練,也從事瑜珈教學十多年,但瑜珈和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教學對我而言,依舊是困難重重。它不是光有知識、口條、身體技術或教學技巧就能夠勝任的工作,因為瑜珈真正需要的是開放的心、真誠、洞察力及用心感知才能夠完整傳遞,需要在場的每一個人都願意如此共同投入才得以創造出真切的體驗。 大汗淋漓、爽度破表的課程,常是許多人嚮往的瑜珈練習,甚至成為評價課程好壞的指標。雖然這類課程提供了身體活動及愉悅情緒的好處,卻可能也失去了瑜珈最精髓的部分:由內在探索而覺知;由內在轉化而改善身心健康與生活。 外在的身體素質與生活環境改善,當然對一個人的健康能產生相當大的助益,但有許許多多的人們,痛苦是來自於心中,日復一日煩躁而失眠的生活、家庭及人際關係的矛盾與衝突、困惑或失去人生的意義......。瑜珈原本可以提供強而有力的幫助,但卻容易因為那些外在表淺的刺激,以及洞察力不足的喜好和心念而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這不僅僅發生社會大眾身上,同樣也發生在許多瑜珈教學者身上,可能因為瑜珈經中所提到的「無明」而產生偏誤,也可能是為了滿足私欲和需求(自己或他人的)而做出不恰當的選擇。此時,開放、真誠、充滿洞察力和感知的心就被遮蔽住了。但要做到開放、真誠、洞察和用心感知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也是為何我會感到瑜珈教學困難重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上許多睿智且充滿洞察力的導師們,看見了瑜珈正走向偏頗的道路,因此努力推動著瑜珈的典範轉移,在他們的啟發之下,我也深切地感受到新舊典範的大不同,體認何者能帶給人們更大的健康與福祉。 很感激有一群美麗的人們願意走到我身邊,一起經驗和擴展這樣的新典範瑜珈。我們都在學習中,都在學習著如何以更開放、真誠的心,來傳遞瑜珈和體驗人生,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絕對是一件值得的事! 【相關閱讀】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bit.ly/2os7AJD 📖  給瑜伽.健身.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 https://bit.ly/35dgLik 【近期活動】 🧘‍♀️  給瑜珈人的筋膜解析與實作工作 https://bit.ly/3471jGf 🧘‍♀️  瑜伽療癒與脊椎禪柔靜心之旅 https...

瑜珈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新研究

圖片
多位學者近期在美國心理學協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發表了一篇瑜珈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退伍軍人認知功能、心理健康和唾液皮質醇的研究報告。 PTSD 患者由於長期壓力反應被過度激活,已被證實會對認知能力產生負面影響。研究者在 10 週的瑜珈練習前後,進行認知功能、心理健康表徵自評量表及唾液皮質醇的測量。 結果顯示,在 PTSD 症狀、抑鬱、睡眠、生活品質和主觀神經認知方面呈現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並在睡眠和抑鬱變化,及皮質醇輸出量變化與生活滿意度的測量中發現了正相關;但未發現其他有關認知表現和皮質醇客觀指標間的統計學差異。 研究者指出,此研究結果為瑜珈改善與 PTSD 症狀相關的認知功能、心理健康狀況、睡眠和生活品質提供了初步的支持證據。 多年來,其實已經有許多文獻支持瑜珈對 PTSD 與心理健康有實質的效益,但並非任何形式的瑜珈練習都適用於 PTSD 及各類心理疾患,如果教師在過程中引導不當,可能會導致相當嚴重的後果。 因此,若想藉由瑜珈來改善身心的狀況,建議尋求具相關專業訓練背景的認證師資,而目前臺灣 9 成以上的瑜珈教師並未接受過相關的訓練,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教師投入創傷感知瑜珈的工作中,協助有需要的人們。 【相關閱讀】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bit.ly/2os7AJD 📖  讓心裡的傷不倒帶 https://bit.ly/3kuFs0Z 📖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https://bit.ly/2PVrVRX 【相關課程】 🧘‍♀️  團體瑜珈療癒課程(個人課程請私訊洽詢) http://bit.ly/3473hml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3HYZmR Reference: Zaccari, B., Callahan, M. L., Storzbach, D., McFarlane, N., Hudson, R., & Loftis, J. M. (2020). Yoga for veterans with PTSD: Cognitive functioning, mental health, and salivary cortisol. Retrieved from  https:/...

過度乖巧背後可能隱藏著傷

圖片
  曾經我遇到過一些人們,言談之中充滿了「禮貌性」的用語,或許有人會認為他們是被教養得很好的一群人,但若仔細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和表情,有些人似乎隱隱約約透露著畏懼的情緒,如果拿掉他們成熟的臉龐,那樣的神情和語調,就像是個充滿擔憂和害怕被責備的小孩一般。 在年幼的時期中,我們需要依附父母或養育者才能得以生存,這是一種生物性的本能,即便人類擁有高度的智慧,這樣的天性依然深植於我們的體內。養育者象徵的是一種權威,也是能保護和餵養我們的重要他人,幼兒會表現某種程度的遵從,來讓自己生存下去。 但是當不幸的事情發生時(如虐待、侵害等情事),年幼的我們將面臨極大的衝突,難以接受和理解,為何這些原本應該保護自己的人們,會對自己做出充滿傷害性的舉動?年幼的孩子既無力反擊,又必須仰賴成人的餵養,加上那些令他們難以理解的傷害舉動,孩子的心中常常會解讀成是自己的過錯,即使錯根本不在自己身上! 於是,害怕傷害事件再次來到的孩子,常會表現出唯唯諾諾的姿態,深怕觸怒養育者後,會再遭受「懲罰」。然而,這樣的傷痛卻可能會延續到成人階段,造就了一個人日後的行為舉止,而自己卻不自知。 在我個人的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執業過程中,也曾經遇過類似的個案,過去的經驗對他們造成極大的影響,在沒有妥善處理的情況下,也讓他們的身心出現了問題(包含許多生理的疾病與問題)。但這些都是可以被改善的,不管是心理或類似瑜珈療癒的許多身心療法,都能產生一些效力。 但我要提醒的是,一個人的行為表現,背後蘊含著各式各樣的影響因素,我並不是要對某些類型的人們貼上標籤,只是希望能喚醒大家對於自己及周遭人們的關心與注意;也希望能鼓勵正遭受身心煎熬的人們,勇敢地走出來,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可以幫助自己的資源和方法,只要你願意邁出那一步,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被改變的! 【相關閱讀】 📖  讓心裡的傷不倒帶 https://bit.ly/3kuFs0Z 📖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 http://bit.ly/34ZXTCq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http://bit.ly/2os7AJD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3HYZmR 【相關課程】 🧘‍♀‍  團體瑜珈療癒課程(個人課程請私訊洽詢) http://bit.ly/3473h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