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呼吸法與迷走神經


前一篇文章中,與大家分享了如何運用瑜珈的方法來活化迷走神經,今天我們就來針對瑜珈的呼吸法練習與迷走神經進行一些探討。這些探討主要是以相關文獻與個人實務經驗彙整而來,並非要去評論何謂對或錯,如果能藉此促進更多的思考與討論,我認為那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迷走神經的部分解剖位置,左迷走神經和右迷走神經的纖維從腦幹延伸到顱腔,匯聚成所謂的迷走神經。往下,左迷走神經的肺分支分佈至前肺叢,右迷走神經肺分支則散佈至後肺叢,這些神經分支與交感神經元交織並支配著肺部。

迷走神經可將肺部擴張及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的訊號傳遞給大腦,我們在前文曾提過,若肺部沒有完全擴張,迷走神經將無法發出有效的訊號,長期下來會導致迷走神經的低效能。然而,迷走神經對於人體的恢復極為重要,當一個人從戰鬥或逃跑模式過渡到休息和消化狀態時,緩慢而深沉的呼吸將激活迷走神經並促進放鬆反射。因此,若肺部一直處於無法完全擴張的狀況,人將難以過渡到理想的休息和恢復狀態。

瑜珈的練習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呼吸法,但並非所有的呼吸法都是以促進呼吸功能為目標。在瑜珈的觀點中,對於呼吸法更適切的詮釋應該為「生命能量控制法」,因為所謂的 Pranayama(呼吸法的梵文)是具有能量、生命、精神等多層面的意義,並非單指生理層面的呼吸。因此,呼吸法的練習常常是分屬各種不同層面的。

某些呼吸法的練習,會在吸氣時在腹部內縮,來練習所謂的鎖印 (Bandha),這樣的練習便是較偏屬於能量層次。但有時不適切的口語傳達,會讓人們誤以為這樣的練習能提升核心力量,或認為這是瑜珈練習時理想和必要的呼吸方式。事實上,腹部內縮會使得橫膈膜在吸氣時難以下降,導致肺部無法完全擴張;同樣地,類似的狀況也會發生在過度訓練腹部和腹部肌肉堅硬、缺乏彈性的人身上。

長期以上述的方式呼吸或腹部缺乏彈性,很容易讓這樣的呼吸模式變成慣性,而演變成呼吸功能障礙或胸腹不協調運作,對於迷走神經的健康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最新的研究顯示,迷走神經也與動機驅動和情緒有緊密關連,若是迷走神經失調,也會導致生活動機低落,以及情緒、壓力調控能力下降的問題。

恢復階段理想的呼吸模式,應該是腹部、腰部及背部在吸氣時能夠充滿彈性、均勻地擴張;吐氣時自然、柔軟地內縮與下沉,讓迷走神經能夠發出充足的訊號,並啟動放鬆反應。因此,對於迷走神經與身心恢復而言,產生積極影響的第一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學會理想的呼吸。

我認為理想的瑜珈呼吸法練習,應該像身體的鍛鍊一樣,要充滿多樣性與彈性。時常練習不同的呼吸法,可以提供人體及神經系統不同的刺激,增加它們的活性;而根據身心當下的狀況選擇不同的呼吸方式,也是相當重要的。太慣常使用某一種呼吸法,對於神經系統與身心健康而言,或許並沒有那麼大的益處。

【相關閱讀】

📖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

📖 迷走神經的自我檢測與治癒

Reference:
Navaz Habib. (2019). Activate Your Vagus Nerve. Ulysses Press.

Photo by Jose Vazquez on Unsplash

#瑜珈癒癒 #瑜珈療癒師 #瑜珈 #瑜伽 #迷走神經 #健康照護 #YogaTherapy #YogaTherapist #Yoga #VagusNerve #HealthCar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5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2025/9/25)

什麼是「沉浸式 RYT 200 瑜珈師資培訓」?

呼吸練習引導的藝術 (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