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足會影響心理健康嗎?

親愛的朋友,你昨晚睡得好嗎? 根據統計,全臺約有 1/5 的成年人為失眠所苦,45 至 65 歲的族群中,更有高達 8 成的人有睡眠障礙。而臺灣更是全亞洲安眠藥用量最高的國家,年用量超過 10 億顆,遠遠超過日本、韓國……等國家。 然而,失眠或睡眠不足只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嗎?其實不然,研究發現: 「睡眠不足會對情緒健康產生深遠 的 影響。」 美國心理學會發表的一篇科學報告中指出,研究人員回顧了五十多年來的研究,從 154 項研究的 5,715 名參與者數據中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 「正向情緒」 減少和 「焦慮」 症狀增加。研究人員在結論中強調: 「睡眠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代表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實驗性睡眠和情緒研究統整,並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 「長時間的清醒」 、 「縮短的睡眠時間」 和 「夜間醒來」 會對人類的情緒功能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上述 3 種類型的睡眠不足都會導致人的正向情緒減少,例如:快樂、幸福和滿足;並增加焦慮症狀,例如:心率加快和擔憂增加。 許多人時常認為失眠難以改善,或過度依賴安眠藥來幫助睡眠,忽視了安眠藥可能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包括:反彈性失眠、戒斷症狀、復發性失眠、成癮、濫用和依賴。也可能衍生出複雜性睡眠相關疾患、認知功能影響與失智風險、跌倒與髖關節骨折風險、日間殘餘作用與車禍風險。 但事實上,目前已有許多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睡眠品質,例如:認知行為治療、正念覺知、瑜珈療癒、放鬆練習…..等。在瑜珈療癒的範疇中,我們也時常透過身體和呼吸覺知、整合式瑜珈睡眠及身心整合技法等方式,來活化迷走神經、抑制交感神經的過度激發,並創造身心的方鬆和安全感。 這些方式都能產生相當顯著的效果,幫助人們改善失眠狀況和睡眠品質。不過,若要產生長期穩固的效果,這是需要我們持續練習的。畢竟要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和神經系統的運作模式,會需要花費一段時間來慢慢 「塑造」 。 站在瑜珈療癒師的立場,我認為透過上述各種非藥物和侵入式的方法,能讓人更長期、安全及穩固地改善失眠困擾,如果我們能讓自身擁有的身心療癒能力發揮效用,有些時候我們不見得總是需要藥物的協助。當然藥物的使用也有它的價值,有時候也確實有它的必要性,只不過我們必須依照醫囑妥善使用,避免產生不良的後果。 雖然,從事這些練習有時會讓我們感到辛苦、沮喪或成效緩慢,不過一旦你讓自己的身心長出了強大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