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 × 筋膜 - 動覺素養


我們常常形容某些人擁有文化素養、音樂素養,但你知道什麼是動覺素養 (Kinesthetic Literacy) 嗎?
偶爾總有會有人問起,為什麼 Yoga Kafe 瑜珈 ‧ 療癒 ‧ 空間 的教室內不裝鏡子?為什麼上課時總要請學員們自己動一動,去探索姿勢與位置,不明確地告訴學員該彎曲膝蓋多少、身體該停留在什麼位置?
起初,從學員的動作及表情中,我看到了許多困惑及零零散散的動作,但我也了解這是摸索跟學習的過程。過了一段時間,有次教室的學員有機會跟外面的瑜珈練習者一起練習,在沒有那些 “精準” 口令的引導下,我發現教室的學員們幾乎都能夠將自己照顧得好好的,動作充滿了覺知、穩定、安全及適當性,相較起來他們擁有更多的動覺意識和素養。
動覺素養可以解釋為一個人對於自身身體活動的知識、能力及感知力。外界的資訊及教導當然有所幫助,但最重要的還是必須從自體去感覺和從身體學習。就像是有音樂素養的人們,他們可能不是從樂理的書籍中去培養音樂品味及敏感度,而是從大量接觸、欣賞、把玩音樂獲得這樣的能力。
《解剖列車》作者湯瑪斯 ‧ 邁爾斯 (Thomas Myers) 在《給瑜伽.健身.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中提到:「工業化、電子化的人類面臨了過去任何時代都不曾出現的一系列挑戰,其中一項就是失去自我意識。我們疏離了身體和身體悄悄發出的重要訊息;我們在飛機、火車與汽車的轟隆隆聲音中、在廣播、電視與網際網路的刺耳噪音中,以及身處這複雜星球的眾人當中變得遲鈍。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是,如何教育孩子在自然世界中移動與感覺,並在這個資料豐富卻資訊匱乏的超級時代,創立所謂的 “動覺素養” 計畫。」
書中也提到了 “從心知覺” 的觀念,將以往從力學、機械觀點解析的解剖與肌動學,注入人類的情感與生命,融合了那些長期被我們分割的重要部分與歷程。這也值得讓我們反思,那些為了滿足人們想要 “速成” 及 “簡易” 需求的運動指導方式是否合宜?真的能幫助人們培養足夠的動覺素養嗎?
【推薦閱讀】
📖 給瑜伽.健身.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采實文化
【相關課程】
🧘‍♀️ Pain Care U 疼痛照護瑜珈國際認證師資培訓(7 月場)
【更多文章】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5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2025/9/25)

什麼是「沉浸式 RYT 200 瑜珈師資培訓」?

呼吸練習引導的藝術 (Ⅰ)